首頁 / 信手札 / 粒粒皆珍物

粒粒皆珍物

“有錢為什麼不賺?許多縱谷踏實過生活的人啞口無言。他們要生活,生活做前提,錢可以賺,錢也可以不賺。”——蔣勳《池上日記》

那書房沒去過池上,但吃過池上便當,在台北的悟饕。‘池上米,木盒包裝,干便當’這樣的便當拿到了手,不知道為何沒有一點感動。那時以為是我太累,或是不懂得欣賞,不懂得便當的意義與內涵。看了《池上日記》才恍然大悟,原來口腹和心知道那不是真正有靈魂的便當,那只是一個便當,一日生產幾千盒中的其中之一。這樣的便當只是產品,不是作品。

昨日在臉書上看到剛搬進池上的楊先生在嘆氣,池上遊客太多,他只好到稻田自我隔離。這幾年池上因為一連串的廣告宣傳、男神樹的效應、還有優美的稻田景色吸引了大批遊客的湧入。出名會帶來好事,但也會帶來不好的事。池上人希望池上的美被看見,但它顯然有點過度了。

遊客爭相跟樹拍照,彼此推擠,踩壞了剛插的秧苗,農民哭喪臉央求:不要踩秧苗。一天八千個便當,池上長大的孩子都知道,那是賣給觀光客的便當,不用花時間,意思到了就好。原本是美的事情,卻做得不美了。

其實,不只池上,台灣各個大小山嶽都像菜市場那樣人潮滿滿,夏天來了,這時候的稻田是綠油油的一片,森林也充滿青年的活力氣息,遊客都往郊外和山裡去。相比之下,在另一個國度的那書房,當時還在遵守行管令,砂拉越的國家公園依然關閉,當我看到抹茶山山頂長長的登山隊伍的時候,我不禁為這裡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感到慶幸。原本每年四月開始的旅遊旺季會有很多本地和外國遊客進入這些地方,今年卻例外,我能想象野生生物沒被干擾,會生長得多好,玩得多樂。

說回書本和池上,那書房認為,任何一樣東西一段關係一件事情,都是因為我們所投入的情感而顯得珍貴,而投入是要時間是要心思的。農人用了三月的時間來種稻,從翻土、灌水、插秧、施肥、除草、收割、去殼、包裝儲存;晝與夜,天與地,也用了三個月來培養作物,日光、雨水、養分、空氣,稻田從黑色到黃色到綠色再到金黃。做飯的人把米放在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再讓熱度和時間把米煮成飯,而同時他着手準備配菜,一樣蔬菜,一樣肉,一個蛋,一樣涼拌;吃飯的人用一天八小時掙的所得用來買盒便當,你說說,是什麼讓人從一口飯里吃出味道和香氣?

如果一天要生產八千個便當,生產者對一個便當能投入多少?難怪我吃不出味道。謝謝蔣勳的日記告訴我為何食字吐字沒味道。那天,我還是一粒米不剩地把飯吃完,當時心想,便當還是便當,還是有人為它奔波勞累了。

《書里那句話》圖/文:那書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