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學生們上網課陸陸續續近一年了。這些日子來,可以從網上或者是媽媽群組裡得知,她們真的有苦說出不出來,就算嘴裡埋怨着,隔天一早還是得化身為書童,陪伴孩子側邊,觀察她們的作業。所以說,線上教育在疫情期間給老師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卻也讓家長備受考驗。

尤其線上教學的監督和管理都落在了家長的肩上,家長們要一邊上班,一邊還要兼顧監督孩子學習的任務,更容易煩躁和焦慮。孩子們的缺點在網絡教學的形勢下被放大,加上一部分補習班也轉為線上教學,家長更是壓力山大,隨時都有可能情緒爆發,不得不說,這一屆家長真的不好當。
●小學生家長的現狀
自從網課開始,很多家長就開始“陪讀”,上線時就盯着小孩不要搞小動作,下線時還必須問老師作業,單單是陪孩子學習簡單的問題就要磨上一小時,還要面對自身工作和日常瑣碎的雜事,真是難上加難。

家裡孩子一個上四年級,一個三年級,另外兩個上幼兒班。疫情前,小朋友們都跟着父母的時間起床上學,每天作息規律,放學後去補習班,晚上偶爾有興趣班,不然就做作業溫習功課,手機這玩意可是得等到周末才能玩,九點半一家人準時上床睡覺。
一開始上網課,四年級女孩的父母無法申請居家辦公,只好讓姑姑挑起大梁,一邊工作之餘一邊照顧侄女的網課。另外一位三年級小朋友,則有棄職歸家的母親親自監督。在一輪陪讀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的學業如此怠慢,甚至網課上了那麼久,狀態都還在停留去年MCO放假時期。
女孩上課的時候無法聚精會神,每節課下來問她什麼都“嗯嗯哦哦”的打發過去,實際上是有學沒有懂。即便與老師開着視頻上課也會走神,靈魂神遊到哪都不知道,等老師教完,課業也是胡亂下完成,換課的空檔,電腦屏幕立即連上優管觀看偶像載歌載舞,像極了混跡職場多年的老油條,不然就邊上課,趁母親不注意,偷偷玩起桌邊的小玩意兒。一些手機達人還會把上課的花招升級,比如直接把老師靜音,做自己的事情,而上課時間頻頻上廁所開溜這等算小兒科了。

老師布置的作業每天要親自盯着她們做,不然就偷偷看答案完成,下一秒問起,完全摸不着頭腦,這時才發現,小朋友以前在學校究竟都在做什麼來着﹖親媽轉當書童陪讀時甚至發現,原來孩子的程度竟到令人髮指的地步。話說全職家庭主婦氣都不能喘一口,那些在職父母更是一個頭兩個大,兼顧工作同時,下班還要查搜孩子的作業,苦水和眼淚也只能捏住大腿往下吞,心裡還默念“孩子是自己生的﹗”
除了要面對小學生學習不在狀態,上課小動作多,課後學習態度不積極以外,媽媽們還要面臨一些孩子正踏入青春期成長的逆反心理、知識點更多更難、考試競爭壓力等,孩子不問,媽媽們不說,還真的是各種情緒咽肚裡,只能高唱“心事若不說出來,有誰會知道!”
●小小建議來了
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網課帶來的頭號問題就是學習效率低、學習狀態差、學習不專心、學習拖延等等。其實,這些問題都和自控力有關。
簡單來說,自控力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完成當前任務的心理特質,我們往往稱之為意志力。我們常常能在跑步的時候感覺到它,“堅持跑完這一圈”,在你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告訴你“你不能停下來,加油”。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理性決策”的小人,為我們制定理性的目標和決定。與此同時,理性決策小人旁邊住的是“及時行樂”的猴子,它不關注現實,它只追求簡單和快樂。
當你在吃飯、睡覺和放鬆的時候,兩個小人的任務是一致的,你會感到很輕鬆,很開心。但是,一旦你開始做一些困難、繁重、壓力大、花費精力的事情時,兩個小人就會陷入拔河。比如學習,“理智”小人要一邊完成學習任務,一邊還要和“及時行樂”小人拔河,防止它控制住大腦。“理智”小人同時在做兩件事情很快就被消耗到沒有力氣,控制權就會交到“及時行樂”的小人手中,開小差、打遊戲、拖延等等行為,怎麼容易怎麼來、怎麼開心怎麼來。直到“理智”小人休息結束回復力氣,重新拿回主動權。
其實這種現象在家長生活中也很容易見到,因為這個過程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家長們的“理智”小人會反應更快的奪回控制權,並且意識到剛剛的放縱以後,後悔、焦慮、驚恐、不安等等負面情緒會暫時打跑及時行樂的念頭,使他們較長時間能夠投入工作中。對於孩子而言,他還沒有熟悉這個機制,家長可以先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引導孩子。
1)設置延遲滿足的策略
既然在網絡授課中的“及時行樂”小人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按照機制,我們削弱“及時行樂”,增強“理性決策”,平衡兩者共同存在的區域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們可以將“理性決策”和“及時行樂”的共同區域變成增強“理性決策”的籌碼,比如如果孩子保證今天能夠專註的完成課程,今晚就吃一頓他喜歡吃的;如果孩子能夠一周內有質量的完成學習就獎勵一套心愛的圖書;如果孩子一個月都能夠好好學習,可以在疫情結束以後去一趟遊樂園。獎懲模式的建立,能夠讓孩子迅速養成習慣。將“及時行樂”的內容加大並延後,能夠讓孩子更有動力去面對耗費精力的學習。你也可以與孩子制定具體的、可達成、有衡量標準的目標學習,當孩子完成學習目標,就給他們一些及時的獎勵,哪怕獎勵很少。但是,請注意不要許下較遠的承諾,以及要完成承諾的兌現,欺騙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延遲滿足並不意味着條件到達前都不能進行娛樂和放鬆,意志力是消耗品,除了獎勵還需要補充,可以採用類似學校40-45分鐘一個間隔的設置,讓孩子休息放鬆一次,調整思維的靈活性。勞逸結合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2)營造“低誘惑”的學習環境
家長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在學校表現挺好的,怎麼一到家裡就這樣散漫。在家裡孩子們能夠輕易地玩手機、玩電腦,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因此,更容易滿足“及時行樂”小人的要求,他們的自控力便更容易被消耗,而孩子處在學校這樣的環境中,很多誘惑因素就都不存在了,孩子更能夠專心面對學習。家長們可以幫孩子設置一個模擬學校的學習氛圍,在孩子自習時把平板電腦、手機等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拿走,跟孩子建立好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社交側重於同學和朋友,獨立意識的萌發希望自己能夠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和肯定他們。一旦這些需求不被滿足,他們會變得“叛逆”。而且,青春期的情緒具有爆發性、極端性和延續性,喜怒哀樂比較劇烈。因此,面對這樣劇烈的情緒,和不再聽話的孩子,父母難免會覺得泄氣和難過,也會容易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這是很多學生的家長在網課期間和孩子經常吵架根本的原因。

尤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自身焦慮水平就不低,再加上疫情所帶給我們心理上的壓力,工作壓力等等,這種焦慮情緒被無限放大,從而影響了家長們對“學習”這件事的解讀和認知,導致家長無法正常和孩子溝通交流。
因此,家長首先要有清楚的認知,自己既要知道自身焦慮狀態,又要了解孩子是否處於焦慮情緒中,嘮叨、管教過多都可能會使他不耐煩。同時尊重這一時期孩子自主發展的需求,不要過多的給予干涉和阻礙。還要結合孩子們的發展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鼓勵孩子建立同伴學習互助小組,讓孩子們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影響。
還可以每周選一個時間聽聽他們這段時間的想法、以後的願望甚至是他們的牢騷,但記得不要過多的用自己的態度去影響他們,不要用指責、說教、命令的口吻進行溝通,多傾聽。同時,適當地把自己的想法也分享給孩子,讓他們理解你在想什麼,相互理解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父親對兒子說,“爸爸也只是第一次學着當爸爸”,教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是一個雙向成長的過程。今天我們面對的也是第一次在家上學,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更包容的看待對方,雙方相互磨合,找到最適合家的上課方式。
綜合文︰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