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羽見你

羽見你

探索公園,翻石頭,如今連“撿破爛”亦是一門知識!可別說,很多博物愛好者,都有撿破爛的癖好,這些被撿回家的破爛,經過一些方式處理,都能成為一件精緻的擺件或藝術品,甚至,從中還能認識到一些生物的存在。好比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撿“羽毛”啦!

●撿羽毛的注意點

前些時候,在院子里看到了一隻小鳥的屍體,忽而想起了這篇文章,於是決定和大家分享。原來,撿羽毛的過程非常有趣,而且透過鳥類的羽毛,可以串聯非常多有趣的知識,非常有意思。比如,羽毛是將鳥類和恐龍聯繫在一起的密碼。如果我們能坐上時光機,回到大約1.6億年之前,就會發現有一些小型恐龍,例如赫氏近鳥龍的身上也是有羽毛的。

不過,媽媽們肯定會擔心,孩子在撿起一根羽毛同時,羽毛乾淨與否?衛生不衛生?上面會不會有蟲子呢?

首先,羽毛上有時候的確是會帶有蟲子的,不過,這些蟲子並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影響。羽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大自然自然不會浪費這樣的“美味”。羽虱、羽蟎等小蟲子都會以羽毛為食。不過,這些小蟲子通常都是專食性的,也就是它們只吃羽毛,不會咬人,大可不必為此擔心。

其次,羽毛上有時候會沾有一些鳥類的糞便。所以小朋友需要帶上一次性手套,再撿拾羽毛。當把羽毛收集好之後,一定要認真洗好手,再觸碰口鼻等處,以保障自身的健康。

●收集的羽毛,從哪裡來?

那麼,我們收集的羽毛,從哪裡來呢?它們的來源大致有這幾種:正常換羽、打鬥、死亡個體。鳥類雖然很愛惜它們的羽毛,經常梳理、洗澡,但總有意外發生,如覓食都會磨損羽毛,一段時間後,羽毛便撐不住了。為了能夠順利的飛行,鳥類幾乎每年都要更換羽毛。

在換羽期內,舊的羽毛會脫落,這些脫落的羽毛,就成為了“撿破爛愛好者”的收藏品之一。當然,除了自然脫落,鳥類的生活也並非那麼平靜,爭奪食物、爭奪巢址、爭奪配偶是繞不開的任務,打鬥也就不可避免,尤其當它們離開戰場後,這些掉落的羽毛也自然成為人類所收藏。

最後一個羽毛來源,則比較悲慘,從死亡的鳥身上取得羽毛。有不少猛禽,例如雀鷹、游隼等主要以鳥為食,就像紅隼這樣常見的猛禽,遇到機會,也不會放過抓一隻鳥來吃。它們在進食前,通常會把鳥毛拔掉,因此我們看到地上有一攤凌亂的羽毛,那多半就是個兇殺現場了。

加上留連在城市中的貓,也是一個鳥類殺手。貓不僅會因為飢餓而捕食鳥類,它們也把鳥類當做玩物,會把獵物玩弄致死後丟棄,如果看到體表有傷,而身體基本完整的鳥兒,它們大多就是遭了流浪貓的毒手。所以筆者極度懷疑庭院中那隻小鳥屍體出自於貓咪手中。

城市中的燈光、巨大的玻璃幕牆也會引誘鳥類撞上去,從而導致內出血死亡,這樣不幸遇難的鳥通常完整,沒有外傷。此外,遷徙過程中,飢餓也會導致鳥類死亡。遇到這樣的情況,人類也可以直接拔取羽毛。

●撿到的羽毛,如何處理?

撿到的羽毛,可以放在密封袋中暫時保存,如果能夠識別出羽毛的主人是誰,別忘了寫個標籤放進去。如果識別不出來,也別忘了記錄下周圍的環境和具體的地點。情況允許的話請拍照留作資料,這對於以後的鑒定都很有幫助。

當然,羽毛撿回來只是第一步,要想更好地收藏、展示它們,還需要對它們進行處理。

首先便是清洗,很多時候,撿回來的羽毛會沾有塵土、血跡,甚至鳥的便便,這時可以用清水浸泡、沖洗,使羽毛變得乾淨。清洗時一定要注意控制力度。太用力,會破壞羽小鉤。羽小鉤一旦被破壞,就沒法形成完整的羽片了。

清洗之後,還需要殺蟲。前面說過會有羽虱的小蟲子來吃羽毛,所以,一定要把它們都清除掉才能放心的把羽毛收起來。不然的話,過一段時間,羽毛就很有可能變成一堆碎渣了。殺蟲可使用皮膚消毒液,所以一旦撿到羽毛,也可以噴洒在羽毛上,等個三十分鐘,再用清水沖洗乾淨,陰乾即可。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酒精、汽油等溶劑來清洗羽毛,以免羽毛褪色。如果想要儘可能持久的保存羽毛,還要避免它們長期受到陽光的照射。

●關於“羽毛”的小知識

最後,跟大家介紹下羽毛的一些科普小知識。鳥類的羽毛可以分成五大類,分別為正羽、半絨羽、絨羽、毛羽和須。須是像頭髮一樣的羽毛,它們有一定的觸覺功能,也能幫助一些食蟲鳥在空中捕食,幫助地面生活的鳥類阻擋灰塵進入鼻孔。

毛羽是一類很小的羽毛,通常被掩蓋在主要的羽毛下面,它們更像是一個飛鏢,具有觸覺功能,能夠感受主要羽毛的姿態,並反饋給大腦,使大腦能夠根據需要控制肌肉,調整羽毛姿態。這兩種羽毛數量不多,個頭不大,很不起眼,通常我們很難收集到它們。

至於絨羽和半絨羽,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羽絨服中填充的就是它們。在鳥類的身體上,它們同樣有着保溫和隔熱的作用,不過絨羽和半絨羽通常也較輕較小,常常隨風飛揚。而且鳥類也很喜歡收集它們用來築巢,所以在野外見到散落的絨羽、半絨羽的機會也不大。這樣算下來,我們能撿到的就只有正羽了。

別看正羽只是一類羽毛,但數量並不少。在鳥類身體外包裹的,我們能夠見到的,基本都是正羽,正羽塑造了鳥類的外形,幫助鳥類飛行,使它們能夠炫耀求偶,正羽還有防水性能,能夠使鳥類安然度過下雨的日子。

在正羽中,最為顯眼,也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羽毛是長在翅膀上和尾巴上的,稱之為飛羽和尾羽,它們也是我們最容易得到的收集物。如果我們手中恰好拿到了一枚正羽,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羽毛的中間有一根空心的管子,稱之為羽軸。在羽軸兩邊分布的是羽片,長在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羽片通常不對稱,這種不對稱對於飛行非常重要。古生物研究有時會用其來判斷,一個長有羽毛的傢伙是否能真正的自由飛行。

如果我們仔細的看一下羽片,就會發現它們是由一條條“細絲”緊密的挨在一起構成的。這些“細絲”叫做羽枝,如果我們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會發現其實羽枝並不是光禿禿的一根杆子,它上面還有更細的枝條,這些更細的枝條叫做羽小枝。

在羽小枝上,還有一些更加細小的結構,叫做羽小鉤。顧名思義,它們就像小鉤子一樣,可以鉤在羽小枝上,使羽枝相互緊密鏈接,形成羽片,不過羽小鉤的結構過於微小,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了。讀到此,是不是覺得自己認識太少了,一根羽毛都如此有趣,小朋友如今待在家,那就好好去發掘更多更有趣的事情吧!

綜合文/攝影︰薇恩
部份照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