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無差別攻擊下,連學校在這兩年時間裡也無法開門上課,師生紛紛搬往線上教學與學習。突如其來的網課教學,很多老師都措手不及,這兩年來有道不盡的彷徨和酸甜苦辣。
慶幸的是,無論面臨什麼挑戰,老師們依然敬業樂業。在疫情前對科技和網絡教學一竅不通的老師們默默耕耘,希望趕快跟上進度,當然也有部分老師早在疫情前已摸透網絡授課方法,如今在網絡設計課堂已遊刃有餘,當起領頭羊之餘,也無私向老師們分享經驗之道,令學生們受益匪淺。

你知道嗎?所有高效的學習其實和科技沒有關係,而是跟“設計”有關。教育工作者要好好設計課堂,那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就會發生,沒有做不到的孩子,只有沒設計好的課堂。
來自香港翻轉教學協會的鄭淑華老師過去多年一直推動於翻轉教學,這項教學理念是從美國傳至香港,疫情來襲時翻轉教學成為符合時宜及大環境趨勢的學習模式,一下子成為矚目焦點。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是指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自主學習,教師不再佔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轉教學的理念
鄭淑華老師說,這項新教學的核心是老師先預備影片讓學生在家裡觀看,把單向的傳統講述教學模式在家裡完成,然後在課堂上進行高階思考的部分,進行小組活動或做功課。
她表示,在落實翻轉教學一段時日後,她發現關鍵不是在於學生透過觀看影片學習或做功課,而是從過去至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換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個改變就是為了把課堂和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
老師不再是知識唯一供應
她說,在推動翻轉教學時,整個過程里老師得重新思考在學生學習裡邊,你的角色是什麼?記得在香港時有很多機會去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專家,其中一位來自芬蘭的未來學家說,老師在未來的社會角色會有改變,就是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供應,因為學生可在網絡上隨時搜索到資訊和知識。
“如果比拼講課能力,很多網紅講得更好,那為何學生還要聽老師講課呢?除了法律規定學生得在校求學,那麼在校學習的吸引力在哪裡?這未來學家所提出的觀點對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課堂學習的設計師
除了和同學們相處外,學習是怎樣的過程,把學生困在一個地方學習,老師要變成怎樣的角色?其實,老師的新型角色應定位成“學習的設計師”。
她說,從2011年開始她就啟動了電子教學,對於中文老師,那個時候帶平板電腦進課室,是很少見的。2013年成為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到世界各國與教育專家交流。所謂的核心教育價值,其中一個關鍵是我們身處在資訊爆炸的社會,好多東西聽了就忘了,沒辦法記住,認為只要之後在谷歌搜索就好,何必記住它?
創造不同學習體驗
“教育工作者須有共識成為一位教學設計師,設計如何讓學生學得更深刻,在這時代不缺乏資訊,可是我們缺乏經歷,透過這種教學理念,也讓老師重新思考要給學生怎樣不同的學習經歷,讓學生透過老師的教學,從而對課堂學習有更深刻體驗,這是每位老師必須耕耘努力的部分。”
鄭老師說,疫情關係被迫全面網課,師生須學習如何更全面和高效使用網課。對於老師來說,翻轉課堂不划算,意思是須付出較多時間才能看到成果,對於一向維持傳統單向講述的老師們,要讓他們改變的動力在哪裡?
她回首在2016年成立香港翻轉教學協會時,是以實踐者出發,由不同科目的老師充當召集人組成,當初只是民間自發的老師組織。
“我們都相信老師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才能啟動,當時我們是從自身經歷去和老師們分享,希望可以動搖老師們作出改變和付出。”
挫折是轉捩點
回首來時路,鄭老師也是經歷了挫折的一年,才開始思考改變教學模式。那年,她遇到了一班不願聽課的學生,當時若她繼續講課不給予理會,她也不會面對任何投訴,大家都相安無事,但鄭老師不願屈服,於是在當時2015年,她一直思考要如何改變課堂。
“在那年開始,我把單向講述的部分拍了影片傳給學生們,回到課室我不講課,只玩遊戲,後來我發現課堂氣氛及學生參與度有所提升,學生漸漸習慣這種學習模式。”
為了讓學生認真觀看單向講述的影片,她設計好課堂學習,讓他們知道玩遊戲是有評分數的,於是學生會有競賽精神,他們會開始投入觀看影片,這是鄭老師小小的開始。
為翻轉教室播種
她說,教育工作者一般遇到困難狀況時才會思考改變教學策略,就像這次的疫情。
“我們是在撒種子,把翻轉教學理念埋在老師心裡,讓他們知道原來有一種策略。而這的確發生了,疫情開始時香港全面停課,很多老師開始諮詢我們如何拍影片。在2016年開始推廣時,間中4年來沒有人熱衷主動,在2020年當他們遇到客觀條件限制時,就知道必須拍影片,否則不能教書了。”
“有了疫情的契機,我們幫助了很多老師,所以任何改變是看時機,不要着急,因為每個人的步伐不同,我們埋下種子在老師心裡,總有一天會發芽。”
時刻裝備 應對困境
她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身上必須藏有很多法寶在必要時拿出來應對,尤其疫情讓我們深刻反思。
“其實在疫情之前,我們已開始使用Zoom和學生進行小組課業討論,有時進行補課,在疫情還未爆發前,我們已經學會善用這些工具。”

她說,直至疫情到來,我們是耗費時間在比拼各種品牌工具的使用安全和便利性,建立虛擬教室管理,打造安全的Zoom 教室,再整理後分享給老師們。一直以來,我們有反思和裝備自己,以致突如其來事件發生時,能快速準確應對。
“這也是因為我們不甘於面對學生不聽課的困境,對學生的學習保有執着,在乎他們的學習,所以聚集了一班熱衷並願意分享的老師。在疫情底下帶動很多改變,像台灣今年5月才經歷疫情,我們有一份過來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和大家分享,冤枉路不要再走了,所以主動和台灣老師們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
面對疫情,要善用人際網絡,即使她身在香港,也可和馬來西亞老師們透過Zoom分享見面,其實是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機遇,並希望彙集更多世界各地老師一起學習和進步,讓下一代更有福氣。
網課實體課已無差別
說到香港現階段疫情情況,鄭老師說,目前香港學校上午時間已恢復面授課,下午則線上課,開始進行線上線下課結合。
“當師生已掌握線上課,其實線上和線下兩者已沒有差別了,都按照線上課和實體課的特點來設計課堂。尤其目前難得有實體課,特別珍貴,要如何善用實體課,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體驗。”

記得在疫情趨緩,鄭老師的學校剛開始實體課,為了配合當天的課文《愛蓮說》,她特地到花店買了蓮花、菊花、牡丹,希望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思考,提升課堂的有趣度。
“我讓他們找出不同花卉的特徵,如蓮花中通外直,中心是出淤泥而不染,同學們甚至結合生物學科說那是因蓮葉上沒有絨毛,才不會沾上污泥,還有學生說蓮葉被按在水裡會變成銀色,那是因絨毛鎖住了空氣,所以水裡有光的折射,那為何作者周敦頤沒寫出這些特點?有同學此時說,那是因為蓮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非常有趣的一堂課。”
老師,你的課堂有火花嗎?
她說,以上這些是學生們的思考,如果他們沒有摸摸看,思考就不會產生及延伸,所以她想和老師、家長們說,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要相信,當他們思維連接了,其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學習會發生,所以老師們,你們有給孩子這樣的火花嗎?
“早前我提到的芬蘭未來學家指老師的角色改變了,老師要成為一位“啟動者”,本來孩子不願意學習,很被動,就要靠老師去點燃他學習的熱情,帶動他的好奇心。在老師引領下,學生會好奇為何作者有這種思維,這些好奇心是帶動學習的關鍵。”

她說,這其實和科技沒有關係,是跟設計有關,當老師要好好設計課堂,那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就會發生,沒有做不到的孩子,只有沒設計好的課堂。
“這是我們的信念,希望透過分享,讓老師和家長想想要如何思考設計課堂,才能一步步把學生拎到你想要帶的方向去。”
教育孩子成世界公民
鄭老師也強調,自主學習不是丟給孩子任意探索,所有有效的學習背後都是設計。世界本就合一,沒有分科,所有學習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老師的心要大,不要畫地為牢,不要以為這是其他科目的知識而不要去處理。有面對自己不懂的部分,其實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她說,老師在教導孩子時,則要灌輸孩子世界有多大,你的心就要有多大。要成為世界公民,關注全球課題,要時刻裝備自己,不僅僅吸收文學知識,也要關心世界局勢及人文關懷部分,這樣才能培育出關心世界的下一代。

鄭淑華老師簡歷: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專業發展主任,香港翻轉教學協會中文科召集人,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任教香港中學文憑課程(HKDSE)中國語文科和國際文憑課程(IBDP)語言與文學科,致力推動結合創新教學法和資訊科技應用的翻轉課堂。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