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那個人坐在銀行門口討錢?”
遇到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為人父母者,要用怎樣的答案來回答,才能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
一般父母會對孩子說,“可能他不好好讀書,沒學問,所以只能伸手討錢”;“可能他懶惰”;“可能他生病”。
總有一個說法,讓大人搪塞過去。但孩子就會思考,“是不是我以後也可以坐在那邊,伸手向別人拿錢?”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不是沒學問;不是沒能力,或是因為遇到自身問題、壓力,不願意麵對承擔,選擇墮落的生活。有些人,是因為身體殘障、健康問題、家庭無人奉養,自己無法賺錢等,而選擇伸手。
其實,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視頻,都會起着鼓舞作用。殘障人士即便身障,但不阻礙他們為生活努力奮鬥。在街頭賣藝唱歌、做點手工藝品來兜售、做點小生意,甚至裝扮成小丑,來娛樂他人等。
他們憑着自己的努力賺取收入,有着非常正面的表現,靠自己的能力賺錢,是值得被尊重的,被給予鼓勵的。
面對孩子的提問時,我的回答方式是,“如果你學習不好,你可以憑着勞力來賺錢,流汗的工作不羞恥,流汗賺來的錢也很香,媽咪希望你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而不是坐在那邊,等人施給。難道你覺得,坐在那邊,你的臉不紅,不會覺得害羞嗎?”
說完,我便搜尋相關影片給孩子看,畢竟,說再多不如給他親自看看,那些努力生活的人,讓他自己學會吸收,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當然,上述所有言論是個人看法,社會上有太多這類的人,我們無法評估對與錯,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只是在面對教育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還是得給孩子指引明路,讓他懂得人事物存在的正確價值。
《楓雨瀟瀟佑一年》圖/文︰余梅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