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自然教育 靠五感看見大自然的美

自然教育 靠五感看見大自然的美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是人類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礎。一直以來,大馬天空下有一群為綠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默默付出的生力軍。天空雖無痕,一粒粒叫作希望的種子由天而降,落地、生根、成長、壯大,因為有他們,才讓馬來西亞更多美麗的生態原貌得以保存,充滿生機。

日子正好,潮水正美。一班大小朋友回到了這一片海里的綠。

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來自“自然教室”的掌舵人黃云云老師,與我們分享她從事自然生態義工的小故事,還有這八年來從事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總結,想法心得,通過她的分享了解什麼是自然教育和大馬自然生態的點滴。

自然教室簡介:

在各種奇妙的因緣際會之下,自然教室(Nature Classroom)在2012年年底誕生了。起初只是單純地想通過個人僅有的知識和力量,分享馬來西亞紅樹林的多姿多彩,並藉此推廣濕地保育的重要性。後來,自然教室不再只是關注紅樹森林,也不再只是專註於環境保育工作,而是通過自然教育連結人們與各種自然生態以及環境課題,並且推動社區關懷,親子互動,團體生活,義工服務,資源共享等概念。希望通過自然教室這個平台,促進一個熱愛大自然,有愛有溫度的社會。

在“哈啰,海的孩子!”活動里,云云老師帶領孩子們和原住民海人相聚一堂。

自然教室創辦人黃云云老師,過去在攻讀研究生時,與紅樹林成了“朋友”,愛好與大家分享它獨有的美妙與生機,並開始熱衷於各類自然生態相關的義工服務和研究活動。目前身為自然教室的總舵主,靠着艱苦奮鬥、甘於奉獻,馳而不息,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為己任,在大馬這片土地上播撒五彩斑斕的關愛大自然種子,花開草長、風吹綠浪,使富足的土地正在孕育夢想。

根據云雲老師分享,自然教室是遠離傳統學堂,浪跡在有花草,有小動物,有藍天白雲的“無形”學習空間。以自然生態教學為目的,在疫情之前,在行管令之前,活躍於帶領大小朋友們到戶外郊遊,或參與體驗營和研習會,或進行主題活動和趣味遊戲。

在晨光之下,黃云云帶領着一班人沿着這條只在特定時刻才顯露出來的“海之路”,一直通往另一邊的海草床。

何謂自然教育?

云云老師早前在育伯樂講堂上針對“什麼是自然教育”進行直播分享。主持人管莉莎介紹她是推廣大自然生態活動的義工和自然教育工作者,從紅樹林、海草床、熱帶雨林、野生動植物到原住民,因疫情關係,這次她把自然教育搬到線上,非常有熱誠。

根據云雲老師分享,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有許多好處和方法。自然教育並不是正規教育,未有融入教育體制內,且長期被忽略,而自然教育多專註在幼兒階段,畢竟屬於萌芽階段。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自然教育工作者甚為關注的點,這包括第一,學業成績,從古至今,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好讀書,考好成績。再來,第二方面是注重孩子的課外才藝,如鋼琴、畫畫班、戲劇班、運動等,第三方面是品格修養,希望孩子有好的品格修養,能獨立思考,第四是生活技能,會煮飯燒菜,種花草,不少家長會讓孩子在生活上有機會動手,解鎖生活技能。

云云老師也分享經過多年摸索研究,總結出自然教育的模型。首先是灌輸自然教育的概念給幼兒們。

概念灌輸

這包括認識本地不同的野生動物如保育類的,透過一些教材說故事,如馬來貘,讓他們對一些動植物有基礎概念。

“很多人問我,在自然教育與正統教育成長下的小孩有什麼不同?我認為這是相輔相成的,但自然教育卻被忽略了,這可能因面對資源不足因素。”

她認為,自然教育對幼童特別重要,當然希望涉及中小學、大學生甚至成年人,但教育須從小開始慢慢做起來,希望引起幼兒的興趣。

五感觀察

近十年來不論是自然教育,或帶領社區的一些導覽,甚至美術教育工作者,都很注重五感觀察。她說,這是很容易的方法,首先用眼睛觀察,如放大鏡觀察蚯蚓,再來耳朵觀察,嘗試豎起耳聆聽大自然聲音,如不常接觸大自然的孩子,進入森林裡不要喧嘩,而是靜下心來聆聽,和城市裡不同的的聲音。

“很多孩子或許會說森林裡什麼都沒有,只有綠色葉子,但靜下心來他們會發現原來森林裡不只有我們和樹木,還可以聽到蟲鳥叫聲,還有大自然環境里滴滴答答的聲音。”

在海草床可以探索發掘的自然寶藏多得很,像球海參、海蛇尾、海綿、槍蝦、海葵蝦、各種螃蟹等。

云云老師也喜歡讓孩子聞聞大自然,不論是花、果實或葉子,或不管香的臭的,都會讓孩子聞一聞,那麼他們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吃的部分,也可以嘗試挑戰,如小野果,但必須率先確認無毒安全食用,一些紅樹林的植物會分泌鹽分,不妨讓他們嘗試,這是對紅樹林鏈接知識點。”

在觸覺方面,讓大小孩觸摸,但在戶外野林里有一些含毒、有危險性,所以導覽本身必須有基本知識,確保安全才讓他們觸摸,包括讓小孩摸摸海草或魚,這是很重要的環節,豐富他們的五感觀察。

成果記錄

聽課後,觀察後,走動後,云云老師一般會要求出席的小孩進行觀察的成果記錄,如榴蓮園,大部分小孩對榴蓮很熟悉,但卻又很多小孩不曾見過榴蓮花,而在活動後還可以讓他們吃榴蓮花,嘗試野蔬的美味。

在一項參觀榴蓮園活動後,云云老師讓幼兒們收集榴蓮花後,分類成雄蕊、雌蕊、花瓣和還未發展成果實的花,這就是一部分學習觀察的成果,然後把成品掛起來展示。

自然教室是遠離傳統學堂,浪跡在有花草,有小動物,有藍天白雲的“無形”學習空間。

“很多人對自然教育有誤解,以為要看鯨魚、海豚、老虎、獅子等大型又特別的動物,其實不是的,自然教育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可能是榴蓮,榴蓮是我們國家的驕傲,屬萬果之王,很多小孩可能不是第一次看榴蓮樹,但卻是第一次觀察榴蓮葉,你知道榴蓮葉背面看起來金黃色或銀色嗎?還有第一次吃榴蓮花,這些都是離我們這麼靠近,卻是課本學不到的知識,當然其中還涵蓋人文教育,這就是自然教育的存在。”

回饋反思

雖然孩子們完成成果後回家,但其實自然教育不會局限時間,而是在生活上持續性的。回家後,整理照片或寫日記或拍成錄影。

“有一位小朋友回家寫日記後分享給我,雖只有樸實沒有華麗的字眼,我卻看到很有趣的東西。這位小孩說自己的好奇心都被滿足了,他認為自己就如身處在魔法森林,聽的是魔法故事,活動當天也因擅長於捉蚱蜢,而被稱為蚱蜢哥哥,很有趣。”

出席活動的每個家庭將自己特別準備的禮物,送給原住民海人,讓愛繼續滋養這片海和土地。

很多老師會認為現代學生的作文太像範文了,雖然所使用的詞彙華麗,但文章內容卻不是實際體驗出來的。參與自然教育活動的小孩因在五感觀察方面得到滿足,很多創意點子,有了親身體驗,摸過、看過、認真體會過,寫出來的和畫出來的肯定不一樣。

一些學生去了紅樹林,把樹苗帶回家種發芽後分享,再把紅樹林的樹苗拿到適合的地方種植,也因此和家人多了親子活動。

自然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走進大自然森林裡,這是一個和在城市生活里完全不同的環境,會很熱、很臟,但那裡很漂亮很多花草樹木,刺激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為什麼花和果長這個樣子?為什麼會有毛毛蟲、甲蟲?這些連串問題在我們正確引導下會引發他們的探索欲。參加過幾次的小孩甚至會很快的在森林裡尋寶出來,分享給初次參與的小孩和大人,所以我身邊常會有小小老師。”

生態旅遊,也讓參與的孩子發揮科學精神,如在活動里讓小孩捉蚯蚓,分組比賽誰捉獲的蚯蚓最長最重,讓他們學習測量,這是課本里找不到的知識。

大家在山上樹屋漸漸熟悉了,並愛上這樣的大自然環境。

“我們一般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天氣,還有習慣長時間對住手機的孩子。反而是有王子公主病的小孩容易在活動里輕易就感染到歡樂氛圍繼而投入。一些父母本身就喜歡大自然,在活動里配合融入,孩子也自然喜歡大自然,並潛移默化的影響隊友。”

對云云老師來說,在大自然里成長,對美的感知和品賞會強烈,如收集不同的花,以天然色彩染成一塊布,自然環境里蝴蝶是動態的,也自然在在孩子心理形成對美的欣賞,接觸多了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有創意的思維,心靈感受很富足,相較下對着電腦玩遊戲,情感是貧瘠的。

其他的如觀察力,動手能力如撈魚,放下心情耐心等待,觀察練就眼明手快,手眼協調,閱讀書寫表達,親子和社交溝通,對生命有熱誠,父母有質量的陪伴,親子間身心健康。

“父母有發現到嗎?這些特質都在輔助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品格修養,在團隊里活動,要輪流使用及溝通下,也能培養出來,這說明了自然教育雖沒有直接影響,但卻是一個輔助。要培養健康快樂又聰明的孩子,讓他們去大自然。”

云云老師讓大家先上一小堂的沿海自然課,再一起出發探索大自然。

如何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根據云雲老師分享,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很容易,帶孩子走出去,到公園看看花草樹木,到戶外參與活動,不論露營、騎腳車、參與導覽,大自然綠綠的,看了就舒服。

她也鼓勵孩子參與活動包括各項社區活動,去到原住民村,了解他們的歷史、生活、收集食物方式,讓孩子和當地孩子一起畫畫、交換禮物,而她也曾協助村莊籌辦圖書館,自然教育加了義工層面,更具意義。

“當然也可以攜同孩子一起支持自然生態保育,像之前我們到過山打根進行動物親子營,到研究保育收容所上課,然後一群人一起領養馬來熊和人猿。”

在“雨林,猴猴玩!”活動中,云云老師帶領不同的親子家庭到植物園遊學,認真觀察當中的動植物。

云云老師也鼓勵孩子閱讀和創作,在參與一些自然生態游如夜觀常出沒的小動物遊學後,記錄觀察成果。

讓孩子愛上大自然的秘密

最後,云云老師總結說,每個小孩的心都是屬於大自然的,沒有不愛大自然的小孩,只有不愛大自然的大人,等到他們長大了到中學階段了,五感封閉了就看不見大自然的美了。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