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艾葉,我們一點都不陌生,艾葉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絲絲相關。端午節,人們常用艾葉“驅蚊蟲”、日常生活中,還會用艾葉泡腳,以及古今流轉的艾灸療養,讓我們對艾葉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艾葉,別名艾草、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屬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揉之常成棉絮狀。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中醫羅法正說,艾葉食用已有千年歷史,《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都有記載。艾葉以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是婦科常用藥之一。對於女性來說,艾葉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寶貝,可去除心腹冷痛,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非常有效。其他功效尚包括改善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下血等病症。基於養生功效多,因此又有“養生草”的美稱。

現代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可用於輔助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氣管炎,周圍性面癱、菌痢、皰瘡、鼻炎、腫瘤等。
治宮寒不孕
用艾葉配伍阿膠、芍藥、川芎、當歸、地黃等,治療經寒不調或胞阻胞漏,宮寒不孕等症,取艾葉之暖宮止血作用,被稱為膠艾湯。至於柏葉湯由柏葉、乾薑、艾葉組成,用治吐血不止,取艾葉之“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目前仍是中藥臨床常用方。用艾葉組成的治療婦科疾病的名方,除了膠艾湯,還有用艾葉炭配伍香附、當歸、吳茱萸、續斷、川芎、白芍等,治療由寒凝氣滯引起的月經失調,經行腹痛,腰酸痛及赤白帶下。李時珍曾評價兩方:“艾附丸調婦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妊娠產後下血,尤為奇效。”
此外,可用艾葉煮水洗浴,防治母嬰感染疾病,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
艾葉食療
艾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也可以用來包艾葉餃子、煮艾葉雞蛋、煲艾葉雞湯等,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在中國閩南一帶,有將細嫩的艾葉搗均,和糯米一起做粿子,為別具風味的食品。在法國著名的“味美思”酒,主要香料之一是艾葉汁。而艾葉中提取的艾葉油,還是多種香水、化妝品的香料。
常言道,“茶為萬病之葯”,艾葉茶對現代文明病、婦科疾病、腸胃肝等內臟器官及神經性疼痛都有療效。艾葉不僅可以單獨制茶,還可與其他材料混和泡茶,如僅以艾葉為原料,就可製成對身體有益的艾葉茶。在選用方面,一般以嫩葉為主,當然也可使用老葉,但其香味比嫩葉略遜一籌。若使用老葉,可於陰乾後快炒一下,增加其風味。艾葉茶的飲用搭配,有艾草豆汁茶、紅花艾草茶、當歸艾葉茶等。


食用須知
艾葉雖能吃,但食用時要注意,艾葉一定要吃新鮮的嫩尖、嫩葉,老艾葉只可晒乾後熏蒸泡澡及艾灸使用,不可食用,所以食用艾葉一定選擇剛發芽的嫩葉,而不能選擇端午前後成熟的艾葉。食用時,要控制用量,要以添加、輔助為主,而非主食。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因其獨特的療效,艾灸是廣受歡迎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在艾灸中,艾條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在艾葉盛未開時採收,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置於陰涼處,晒乾或陰乾後,反覆搗碎細至如棉絮狀,篩去灰塵、粗梗及其他雜質,成為艾絨,就可製作艾條。
將艾條在人體皮膚表面上,如穴位或患處等點燃或熏灸,借艾火的熱力透入肌膚,以起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溫補中氣等作用,從而達到治病和保健作用的一種療法。
灸治百病增強免疫
艾灸廣泛應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婦產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骨傷及風濕類疾病、皮膚外科疾病等。通過對灸法作用的研究說明,艾灸有增強免疫、抗腫瘤、抗休克、護肝、解熱鎮痛等作用。
端午節掛艾草的寓意
你知道嗎?即將來臨的端午節,其中一項傳統習俗與艾葉有關。中醫羅法正說,相傳農曆五月五端午節是入夏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此時氣溫上升,正是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易傳遍的時候,因此古時候人們相信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葉。艾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這是因為艾葉本身有奇熱的香味,可用來驅病、防蚊、辟邪。
掛艾草的科學道理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以此可見,古人使用艾葉有一定的防病作用,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古早智慧。

使用注意
不過,艾葉也並非人人適用,陰虛血熱者慎用,內服過多可產生咽喉乾燥,噁心嘔吐。而孕婦服用不當,可致子宮出血及流產。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