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因其花形嫵媚,花色艷麗,故有形容美好容貌“婥約”之諧音。 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它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十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
芍藥在夏商周時期,即已被中國人作為觀賞植物培育,惟基於它是罕見植物,並非每個地方都適合種植,它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蒙古及俄羅斯等地,一些城市公園也有栽培。
觀賞價值
芍藥是中國的傳統名花,適宜布置專類花壇、花境或散植於林緣、山石畔和庭院中,也適於盆栽和提供鮮花。芍藥花大色艷,觀賞性佳,和牡丹搭配可在視覺效果上延長花期,因此常和牡丹搭配種植。當芍藥和牡丹一起種植時,彼此爭艷奪麗,綻放的姿態也互不遜色,各有千秋。
芍藥根可供藥用
中醫碩士楊素雄表示,芍藥不僅是名花,其根可供藥用。栽培的芍藥掘出後,剝去外皮的為“白芍”,野生的芍藥不剝外皮的為“赤芍”,所以漢語中稱其為芍“葯”,它一般可以成活數年。
根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味苦、酸,微寒,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適用於肝血虧虛、月經不調、血虛肝鬱、胸脅脘腹疼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









適用於婦科病
白芍具有鎮痙、鎮痛、通經作用,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藥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藥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藥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藥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藥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四物湯、當歸芍藥散、逍遙散等。
芍藥常用於藥用栽培,其根是傳統中藥材,將根皮刮掉,名為“白芍”;一些野生的芍藥組植物,如川赤芍(P.Vitchii)、草芍藥(P.Obovata)等,一般藥用時不颳去根皮,稱為“赤芍”。兩者皆入葯,但藥效不同。
根據楊醫師所分享的經驗方 “養血補氣湯”,裡頭就包含芍藥,這補氣湯具有益氣,養血,滋陰,調和脾胃的功能,適合婦女經後調補,術後調補,貧血調補,地中海貧血症調補,產後調補等。
“養血補氣湯”組成:花生衣,五指毛桃,白朮,茯苓,炙甘草,川芎,芍藥,當歸,生地,大棗,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霸王花,觀音串。
芍藥花語
根據資料顯示,芍藥的花語是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真誠不變。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葯花的象徵意義蘊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貴和美麗的象徵。
花色豐富
資料顯示,芍藥花在5月上中旬開花,花色豐富,花朵碩大,形似牡丹,開於莖頂端或葉腋,花梗長。芍藥花期較短,一般為8至10天,天氣涼爽或置遮陰處,花期可延續半個月。花謝之後,及時剪去花梗,以免消耗養分。
芍藥和牡丹的區別
另一方面,基於牡丹和芍藥都是中國的傳統名花,因為外觀相似、花期相近、同域栽培,所以人們經常把兩種花混淆。
根據兩者的對比,牡丹是能長到2米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藥是不高於1米的矮小草本植物。牡丹的花期比芍藥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花,而芍藥則在5月上中旬開花。此外,牡丹葉片寬,正面綠色略呈黃色,而芍藥葉片狹窄,正反面均為黑綠色。牡丹的花朵着生於花枝頂端,多單生,花徑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藥花多於枝頂族生,花徑在15厘米左右。牡丹被稱為花王;芍藥被稱為花相。
食用價值
除了觀賞價值,芍藥具有藥用和食療作用,其中芍藥花粥,清爽可口,香醇誘人,有助於養血調經,治肝氣不調、血氣虛弱、經期腹痛等症。
清代德齡女士在《御香縹緲錄》中曾敘述慈禧太后為了養顏益壽,特將芍藥的花瓣與雞蛋麵粉混和後用油炸成薄餅食用。此外,芍藥花還可以製作芍藥花羹、芍藥花酒、芍藥鯉魚湯、芍藥花煎等,製作方法簡便,美味可口,功效頗佳。
而芍藥花茶,製作方法簡單,只需摘取芍藥花置於室內陰涼乾燥處,飲用時取一茶匙乾燥花瓣,用滾燙開水沖泡,可調入冰糖,蜂蜜,綠茶,紅糖等一起飲用。
芍藥的小檔案:
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別名:將離、離草、花中丞相、婪尾春、紅葯。
科屬:毛莨科芍藥屬
性味:(根)味苦、酸,微寒
功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主治:肝血虧虛、月經不調、血虛肝鬱、胸脅脘腹疼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
芍藥的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至80公分,地下有圓柱形或紡錘形塊根。二回三出複葉。初夏開美麗的花,花大型,有白、紅、粉紅等顏色,雌蕊常無毛,花型多樣,有單瓣、半重瓣和重瓣等多種花型,遍佈於中國北方,亦見於西伯利亞等地。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