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薩提爾的教養理念過程中,地方媽媽一直備受衝擊。
第一次發現這個詞,源於台灣某一親子專頁,當時本來就對該父親的教養方式感覺複雜、敬佩的同時,於自己是一種欣羨渴望又難以達到的狀態。聽其推薦這本書之後,立馬留上了心。後來社交媒體上屢屢見友人提到此書理念並相當認同後,終於入手。

一連採購了三本薩提爾相關書籍,斷斷續續翻閱後,大約有個模糊認知。如果簡單概括,薩提爾理念就是正向對話。從對話到風暴的產生,勢必與情緒介入有關,這一點,地方媽媽相當有感。而薩提爾的方式,就是需要不停的練習對話,從每一個提問中發現對話者的“正麵價值”。
意即,很可能你看到的是一個孩子把物品倒入馬桶事件,過去的第一時間可能是“闖禍、又來了,要收好煩”,而行為背後是孩子的“探索、發現新大陸”,要如何發現這個事件中的正向行為,必須透過“正確”提問,讓一道接一道的問題去核對孩子的行為和價值。最重要的是,在核對和練習對話的當時,大人必須穩住自己的情緒,意即不可帶着情緒風暴來問話。
書里有太多種應對方式,是與一般父母面對事件時的反應迥然不同。作者那“無限寬廣接納孩子”的心胸,總會讓地方媽媽暗自慚愧。比方說,孩子在餐廳因為跑太快而把其他顧客正在充電中的手機摔在地上致其屏幕破裂。不用說,如果放在現實層面,地方媽媽的理智線估計已碎成千萬條,但是作者絲毫沒有動怒,也不打罵孩子。而是好言好語讓孩子自動承擔責任前去道歉,負上該負的責任。孩子因為一直浸淫在薩提爾模式下,固然害怕也勇於道歉。作者成功讓孩子“自動”產生自省感,並且對她這份自動提出了欣賞。
這就是地方媽媽一再受衝擊的部分。
要知道,唯有自己真的領悟知錯,才不會在下一回重複同樣的動作(餐廳里跑)。而這當中,多少父母是經歷着“不要跑、再跑跌倒、你看你把人家電話弄爛了吧”的輪迴模式。這裡面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從頭到尾沒有產生由內而外的醒悟,“我若是亂跑會帶來不良後果,所以我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不是一句說好話那麼簡單,關於累犯這事兒,地方媽媽可是有很沉痛的體悟。(茶)
固然知道“說教”式理念一點用處都無,但是在前述情況中,即便地方媽媽能做到不打罵(過於驚駭),也無法遏制自己在過後的“說教”。要停止自己的說教、責備,果然才是最難的部分。作者過往也曾以責罵方式教養孩子,到後來,她果斷決絕改變自己,就是因為知道“責罵沒有用”,而“薩提爾太有用”,的確,書中累累例子證明了一切。
自知現階段尚無法百分百實施薩提爾模式,但感激在教養這一塊,總有許多前人用自己的血淚披荊斬棘出一片彩虹後,還能留下隻字片語,搭救咱們這些水深火熱的地方媽媽啊。
《寫生˙寫活》文/圖:偽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