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信手札 / 蟄伏與驚蟄

蟄伏與驚蟄

“休耕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時間。生產力降低的時間是生命里的奢侈享受”—— 妮娜麥克拉弗林《技藝中的生活練習》

據說,蜂鳥每天晚上都會徹底地關機,讓自己斷電休眠到近乎死亡的狀態。睡眠中的蜂鳥會降低體溫到幾乎無法察覺其生命跡象的程度,心跳緩慢到令蜂鳥昏昏予睡,很難察覺到呼吸,基礎代謝率最多也會降低百分之九十五,處在這種蟄伏狀態的蜂鳥是叫不醒的。不過在黎明前幾個小時,有某種東西會在蜂鳥腦中閃現,大腦發送出信號給身體,大概在二十分鐘之內蜂鳥就會醒來。

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名為‘驚蟄’,落在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自入冬以來,動物昆蟲藏伏在土裡,不飲不食,這稱為‘蟄’。到了三月天氣轉暖,大地春雷響起,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上天以這種方式告訴萬物,春耕季節到了,是時候起身勞作了。這就是‘驚蟄’的意思。

過去,許多砂拉越原住民依靠傳統的農耕方式來務農,以取得一些他們無法從森林裡獲取的食物,比如:稻米和蔬菜。他們雖不懂得二十四節氣,但他們也有類似的務農節奏,每年會在固定的時間休耕。休耕時,他們會在稻田裡撒上油菜花種子,這是一種綠肥,在植物成長的過程里,它能幫助土壤恢復養分。休耕時,農民完全不務農,他們會留在家裡做一些編製或其他手工,再將編織品做成日常中所需要的用品、工具、衣物、服飾。等休耕季節過了,他們就會重新回到田裡工作。

人的身體沒有像蜂鳥一樣的機制,不會自動徹底關機,甚至有時候,關不了機。不過人的身體會向大腦發出一些訊息,讓大腦知道身體累了,要休息了,比如打瞌睡。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理狀況會告訴我們,是時候休耕了。只是人類的生活腳步越來越匆忙,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在訊息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失去與內在的連結,我們聽不見身體的聲音。直到有一天,身體不說話了,它垮下了。

你常常坐在桌前面對電腦熒幕,熒幕是空白的,你的腦袋也是空白的,一個字也打不出來。即使這樣還是要和熒幕對望,因為你知道不能不努力,你深怕稍微鬆懈就會變成懶惰的借口,你也知道,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心裡壓力無比。你努力在腦子裡挖,就是怎麼也看不到東西,只發現到那些無益的字眼:消耗、枯竭、關機。你覺得自己不長進,沒做出什麼好東西,你對自己失望。於是老師說,如果你覺得無力,那就先去睡一覺,你想廢,就去廢,不要擔心自己會一直廢下去,身體休息夠了,自然會給你指示。終於,你提起勇氣,決定關機,學蜂鳥蟄伏。甭管別人說什麼,你相信蟄伏與驚蟄都是大自然的規律。

攝影:羅耀明

文字:那書房

圖片:羅耀明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