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女網紅在直播音樂節目中,因被網民在留言區大罵,導致她在錄影現場情緒大崩潰,隨後更引起了一連串風波。有追蹤這則新聞的,很難不發現她面對的便是網絡霸凌。好比許多躲在鍵盤下的網民,在還沒搞清除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就跟風留下一堆惡毒的留言,以致這網紅最後尋求短見,所幸臨崖勒馬,才沒造成悲劇。

上網搜尋事情的前因後果,發現她曾經大方公開過在她小的時候就被家人討厭,不是打就是罵,而且還是罵到沒尊嚴等級,所以她不懂什麼是“關愛”,也不懂何為“人情世故”。家庭暴力一直以來是社會嚴重的問題之一,但普遍上,人們對於“身體暴力”更為關注,似乎都忽略了,語言暴力雖不攻身﹔但誅心,尤其是情感虐待,留下的“疤痕”更難以磨滅!
有數據統計指出,全球約36%的孩子都有過被情感虐待的經歷,其中以非洲47%,亞洲42%,歐洲29%,北美洲37%。讓人揪心的是,許多家長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實施情感虐待”,類似於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跟孩子的各種對話中:“為什麼你那麼笨?”、“廢物,什麼都不會”、“你讓我覺得丟臉”、“我花那麼多錢給你報這個,報那個,你不好好學,對得起我嗎?”……
今天的文章,就來具體聊聊什麼是情感虐待,遇到情感虐待怎麼辦,以及如何避免自己不知不覺成為情感虐待的父母。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篇文,也希望情感虐待被更多人意識並關注。

●什麼是情感虐待?
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是看護人的一種重複的行為方式,這些行為方式向兒童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他們沒有價值、有許多缺點、不可愛、多餘、無用,或只有在滿足別人需要時才有用。
具體行為包括限制行動、貶低、威脅、恐嚇、操縱、歧視、羞辱、責罵、孤立兒童和無視兒童需求等。而兒童受到情感虐待後,會發出信號,可能會出現以下行為,如嬰幼兒,會對陌生人或不親近的人表現出過激反應;看起來焦慮或不自信;與父母關係不親密;有攻擊性等。至於年長兒童則超過年齡的懂事或成熟,比如用不符合他們年齡的老練的語言與人溝通;很難控制情緒;缺乏社交技巧;很少有朋友;迴避父母等。

●情感暴力,僅僅是指罵孩子?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一個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試卷,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他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頭,不知所措。還沒開口認錯,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般席捲而來:“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霉了!”還有一個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剛剛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還沒來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悅,就開始被嫌棄:“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設計這組海報的人,把每一句話深深刻在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嘩眾取寵罷了。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身體呢?

其實不然,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情感虐待,會帶來什麼傷害?
情感虐待帶來的傷害,遠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1)對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
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周期性或經常受到情緒虐待的成人,與從未受到虐待的成人相比,大腦中對情緒調節起重要作用的內側前額葉皮質,明顯減少,應對壓力的部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調。這些研究都從認知神經層面解釋了,情感虐待會一定程度上造成負責調節情緒和壓力腦部的損傷。而這些功能性的失調,會增加出現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問題的風險。

2)對個體發展有負面影響
還有多個對兒童、青少年和大學生研究表明,經歷過情感虐待的人,更容易表現出低自尊、社交焦慮、抑鬱、情緒管理障礙,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自殘、自殺和傷害他人的犯罪行為。更可怕的是,長期受到語言傷害的孩子,會把外界的批判慢慢轉化為“內在的聲音”,就算長大後沒有人再批評自己了,也會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容易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3)代際傳遞
除了對個體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情感虐待也會代際傳遞,也就是說童年期遭受過情緒虐待的成人,在做了父母后也更容易對自己的孩子“施暴”。
4)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失
受到過情感虐待的孩子,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心理或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而這些疾病或反社會行為,正在給整個社會帶來負擔並造成損失。

●如果你曾經歷過情感虐待,怎麼做才能自愈?
情感虐待經歷不是個案,雖然沒有辦法選擇童年的經歷,長大後我們可以嘗試自愈和自愛。首先要說明的是,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可以用來療愈自己,以下方法可能會幫助到你:
找個好的傾聽者
找一個你信賴的,也願意傾聽你的人,傾訴你的苦悶。也許只是一頓飯的時間,你會覺得輕鬆一些。
不要壓抑你的情緒
我們的文化不擅長表達,特別是負面的情緒,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情緒都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但情緒也是需要出口的,適當適時地釋放,把它們發泄出來。
通過鍛煉釋放你的憤怒
你也許有很多憤怒、難過和委屈,鍛煉,比如跑步或者力量訓練,對釋放你的這些負能量有一定的幫助。
呼吸練習
呼吸練習或者冥想可以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時刻,讓心靈暫時“忘掉”對過去的怨恨,同時冥想也可以讓你放鬆,平靜下來和增加積極情緒。
自我慈悲
從事該領域的研究者Kristin Neff教授認為,當你覺得痛苦時,與其忽視這種痛苦或是批評自己,不如慢慢地接受事實,不完美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掙扎於沮喪、焦慮和自我批評。用正念去觀察你的負面情緒和想法,提高你的覺察力而不是壓抑和忽視負面的東西,不要過度地解讀你的情緒和想法。
求助專業人士
如有需要,請求助專業人士,不要讓自己承受所有痛苦。
●如何避免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或情感虐待?
老一輩的語言暴力有些是有時代性的,我們不能回到小時候去改變,甚至很難要求父母或祖父母意識到說話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不讓情感虐待代代相傳,從而避免我們的孩子“重複”自己的不幸。

第一步 :意識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情感虐待是看不見的,正因容易別人忽視,情感虐待的傷害才更應該被正視。
第二步 :找到合適的解壓方法
雖然我們理解很多家長自己也承受着很多壓力,所以一次次失控,但這不是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的借口,也不是謾罵和嘲諷孩子的理由。
第三步 :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與非暴力溝通相悖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則是:道德評判,比如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別人、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如要求和命令別人。
第四步 :就事論事,形成良性溝通
每個小孩都會犯錯,也需要大人的引導。遇事時就事論事,可以批評,但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整理︰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