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映照人類的一面飛天鏡,在觀看鳥的同時,你也在
觀看自己”——諾亞史崔克《像鳥一樣思考》
那書房投入於大自然與自然書寫十年有餘,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和非生物都感到十分好奇,想知道關於它們的一切,然而對於鳥類,那書房卻沒有特別的興趣,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森林裡的鳥兒老是躲在樹冠層的枝葉間,鳥兒保護色和離地距離叫人難以在不使用望遠鏡,單憑自己的眼力來看見它們。如果鳥不鳴,一般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而即使它們發聲了,也很難從茂密的枝葉中尋找到它們的身影。
走進山林,開始的那幾年那書房對鳥類感到非常的厭煩,嫌它們太聒噪,嫌它們聲音太刺耳,嫌它們打破森林的寂靜。但是後來幾年,在那書房開始一個人獨自入山後,這種對鳥類的反感漸漸地消失了,鳥聲變成了一種陪伴,每當聽見鳥聲,那書房會很自然地回應它們,彷彿那書房懂得鳥語,知道它們在說什麼。
再後來,那書房從生態老師的攝影作品中看到了許多飛翔中的鳥兒的照片,才知道原來展翅飛翔的鳥是最美的,它們的動作、身姿體態和神情,無一處不是生命力的美感,那是只有鳥類才能做到的。人們總以為飛翔是鳥類天生具備的能力,其實它們也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學會飛,才能知道逆風和順風的不同,知道要怎樣飛行是最不費力和安全的。那書房漸漸開始將鳥類視為一種有意識,懂得思考的動物,每當聽見鳥聲,或是在海邊看見候鳥,都會自以為是地閱讀它們的想法。偶爾,鳥兒與我對望,我真想知道在它眼裡的我是什麼?
史崔克的《像鳥一樣思考》沒有解開那書房對鳥的疑惑,史崔克居住在澳洲,所以他筆下的鳥類都是南半球的鳥類,它們與熱帶島嶼的鳥類不同。儘管如此,那書房也不是一無所獲,除了認識了一些鳥類之外,也可以知道它們與熱帶鳥類的異同。從沒有好感到把鳥兒當成一個同伴,鳥而並沒有不同,鳥還是鳥,不同了的是那書房的眼光。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那書房在平時跑步的公園看見白腹秧雞,小鳥收起雙翅,用長長的腳在水池邊行走,左一步右一步,一步接一步,像思考人生的夫子般,那書房突然覺得小鳥的動作與自己相似—— 雙手放在背後,一步一步正念行走,心裡詫異萬分,究竟那書房看見的是那白腹秧雞,還是自己?

#書里那句話
文字: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