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讀着讀着就能往腦里記;有些人,處着處着就能住心裡擱﹔有些地方,走着走着就走入心裡了。琅琅上口的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如今萬里路是出不去了,那不如就走點小路吧。話說個人的眼界和格局,都是自己能決定的,累了,就來段小旅程,好比走一個小時的柏油路,吸收取之不盡的芬多精和負離子,不但達到舒緩身心及養生效果,路途中的完整景區介紹牌,更能豐富了你的知識和閱歷。
●博物學家的林路?
《Beccari Discovery Trail》是於去年正式啟動,這條越野路其實就是大眾口裡的馬當山印度廟,之所以將這個景點以這位來自意大利著名博物學家奧多亞多·貝卡里(Odoardo Beccari)命名,主要是紀念他逝世一百年,以及最大因素,是他當時在這片森林裡發掘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植物,尤其是棕櫚的種類。

他待在山裡的這段期間,共發表了150多篇科學論文,此舉使他贏得了世界專家的聲譽。如今馬當(Matang)的森林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豐富的棕櫚生境之一,在裡邊也已發現近100種樹種。
初抵達甘榜馬當的停車處,即可看到兩個顯示牌上註明了他的簡介以及這條長達3.2公里的小路。雖然是極短的柏油路,但認真走起來,身與心都能得到滿足的發泄。尤其汗流浹背時,彷彿把體內的毒素都排解出來。砂拉越旅遊局亦在整條路線上設計了12個信息公告板,走走停停,讀讀公告板上與此地有關的動植物資訊、廢棄的茶園、樹木的介紹、水源的由來等,絕對讓你徒得優哉游哉又能滿載而歸。

翻看簡史,1865年6月19日,貝卡里在年僅22歲就來到了砂拉越追尋他的夢想,世人印象里,他是一個對博物學充滿熱情的小夥子。當時,馬當山仍是一個極度荒涼的地方,可荒涼卻成了他的密境。在婆羅洲的兩年期間,他馬不停蹄的收集與記錄,總共累積了4000多個標本,當然主要還是以植物為多,也有少數的昆蟲、鳥類及其他動物。不僅如此,他也積極探尋此處和砂拉越其他地區的猩猩。

這條路線的終點是貝卡里的工作站,那時為了方便自己的研究,他在山坡上建造了自己的工作研究兼休息室,還將它命名為“Vallombrosa”,以他的家鄉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祝福修道院命名。不過看了史記記錄,他根本把這家當成了小型實驗室,裡頭的標本不計其數,裡面充滿了自然界的各種產品,他終日埋首於動植物中。

據知,他亦是拉者查爾斯布洛克(Charles Brooke)的朋友,後來貝卡里向查爾斯布洛克提供有關咖啡莊園的規劃和選址方面的諮詢服務,該莊園於1867年開始建設。當時他們嘗試了不同種類的咖啡、茶、橡膠、靛藍和金雞納樹(用作抗瘧疾藥物)。

在貝卡里的書中,他描述自己在馬當的原始生活非常幸福,完全符合他的性情。他只穿着棉質上衣、褲子和一頂中國草帽,幾乎光着腳,小心翼翼地探索周圍的原始森林,收集了許多奇妙的動植物。回到他的小屋後,他花了很多時間整理他的收藏,繪圖、描述,並記錄下這些筆記和觀察結果,這些記錄和觀察結果後來成為他引人入勝的書《Nelle Foreste di Borneo》的基礎。1867年初,貝卡里放棄了在馬當的小屋,並在古晉市區度過了兩個月的時間,他依然在周邊進行收集,但主要是整理和包裝他的大量收藏品。

當你走進小路看到指示牌,是顯示前往拉惹詹姆士布魯克的“Vallombrosa”,而不是貝卡里的小屋時,其實不必感到疑惑,因為兩者兼同。可惜的是,筆者按着林路前進,途中卻遇着大樹倒下攔截了去路,阻礙了我前去一窺別墅的“遺骸”。不過,據印度廟裡的老人稱,那個地方如今僅能看到些許圍繞着的土牆,和破損不堪的地基,除此之外就沒什麼看頭了。
●山上的興都廟
春日的雨細碎綿延,淋在身上似乎影響不大,卻在不知不覺中被打濕了衣裳。一場雨,大地濕潤,空氣清新,背起輕囊,踏上尋找古迹的短程。在山友們的眼裡,這是一條熟悉的路,走過騎過跑過,但我卻從未踏足過。所以一早定了行程,怎知清晨醒來卻迎來滂沱大雨,正打算取消,雨勢轉小,把心一橫,不如一切交由老天決定,相信有緣自能相見!

抵達後,微微細雨,人丁稀疏,一開始走上步道也僅有我們三人,於是走得極慢,拿起手機盡量把能抓的景色都攝下來,雖然影像顏色盡顯灰暗,不及眼前所見,但為了工作需要,也只能被迫如此。這條路顯得如此寂靜,徒步着很容易就能捕抓到安靜的瞬間。那時那刻,心裡由衷地希望能不被周圍打擾,盡情享受當下。也因為如此,走着走着,憂愁竟也悄然從眉頭、心裡頭消失了,心情頓時舒暢起來,與友人不知覺開始續話常,環顧左右綠樹鳥鳴。





終於,走到了最後五百米,森林四周傳來了陣陣樂曲,再往前走就聞到芬芳馥郁的香味,按這等感覺,這座百年老廟應在不遠處了。隨即,我們穿過敞開的鐵門,抬頭一看就是它了。還沒踏上台階一睹它的面貌前,與友人在廟下和廟祝寒暄幾句。得知我來意,老人家不慌不忙彎腰從抽屜里取出10年前出版的書刊,裡頭有着所有一切關於這間興都廟的歷史。“這本書或許對你有用,拿去看吧!”老人緩緩的說。

Sri Maha Mariamman興都廟,可是標誌着100多年前砂拉越印度教祖先留下的遺產。根據官方記載,砂拉越政府於1867年在當地開發了茶園,當時不斷有印度勞工被引進,總數約超過2000人。人在信仰在,為了安撫心中的安定,這群移民工便在此處建立屬於他們的神龕,這便是斯里馬哈媽列曼神龕的由來。1912年,茶園倒閉後,這座歷史遺迹才漸漸被人們遺忘、廢置。

直到1968年,被一位友着獵人無意發現,才重現世人面前。當時這位獵人為了躲暴風雨,竟然走到了寺廟裡。或許覺得好奇,他之後將一尊大象雕像帶回家。然而這尊雕像在隔天一早就被他急忙忙給送回來。原來,回家之後,他一直心覺不安,家人更在半夜三更時突然感受暴風雨的襲擊。就這樣,這件事的消息傳到了馬當的印度教居民那裡,寺廟的位置才被曝光。

很快,印度教社區對這座歷史古迹進行了翻新,不僅清理了從山腳下通往寺廟的道路,更在2007年重建。1970年12月4日,這座寺廟便重新開放供人們祈禱。在馬當印度教居民的要求下,寺廟於1976年由印度教寺廟協會接管,自那時起由該協會通過一個特殊的馬當馬里安曼山寺廟委員會(Mount Matang Mariamman Temple Committees)管理。


如今寺廟香火鼎盛,每個周日都會有信眾前來誦經膜拜,走進廟裡時,年輕的小男孩領着我們走前,然後手中拿起一盞香,點着之後,讓我們用手把那縷青煙往身上潑,這是祝福的意譯。如今回想,當時那個簡易的動作在心頭縈繞,不知是事隔多月再往林里去,身心靈得到解放,還是那縷祝福的煙往身上牽,直到現在心湖依舊平靜,身心充滿陽光正能量。
溫馨提醒:
- 車子可以停泊在山腳處,需付費給看守的村民,一輛車五令吉。
- 在廟的入口階梯下需脫鞋,然後赤腳登上興都廟。
文/攝影︰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