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首開先河
《天下父母無不盼着孩子成材,然而對特殊兒童的父母而言,孩子能平安長大,懂得照顧自己,生活起居能自理,已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期盼。》
為了更有效及系統化去教導特殊兒童,西連中華公學於2011年獲得教育部批准開設特殊兒童班,在時任校長鄭茗鴸積極
配合下,於2012年開班成為了晉漢連省首間以華語為媒介語教學的特殊兒童班(啟智班)。
根據西連中華公學校董會主席蔡傳雙指出,由於當時未有專修老師,於是鄭佩珍老師受奉命教導首批的特殊兒童。目前鄭老師已退休。
他說,經過8年的努力,目前擁有6位特殊兒童在該班上課,近2年來在教育部的重視下,獲得撥款全面提升各項設備,其中教學方面也已經步入電子教學的時代。
“在採用電子教學後,有助於提升這些兒童的學習興趣,在近距離與電子媒體互動後,這些特殊兒童在學習單字上看起來較有效果。”
提升後的西連中華公學特殊兒童班,除了設有電子教學外,同時也設有完善的廚房及洗手間,兒童的點心將由老師準備。
教育部為了更有專業性的引導這些特殊兒童,多年前特調派一位擁有特殊教育雙碩士學位的楊依品老師在一位助理從旁協助下,盡心儘力發揮愛心及耐心去教導這6位兒童即四男兩女。去年,教育部再派一位擁有特殊教育學士學位的鄭鶯老師前來,目前該校特殊班擁有男女老師各一位,讓西小特殊班師資方面更全面性。
蔡傳雙說,隨著各項設備的提升,該特殊兒童班在未來將可以容納更多學生。在華裔社會裡,“家醜不可外揚”和望子成龍等傳統觀念,導致多年來特殊教育一直被忽略,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和人民意識的提升,人們漸漸開始關注特殊兒童和特殊教育,近年來國內許多華小已開始開設特殊教育班,為特殊兒童提供正式的教育。
據了解,特殊學生包括了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身體殘疾、學習障礙如自閉症、唐氏綜合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和閱讀障礙等,目前國內只有百分之一人口被確定為特殊群體。
若家長不接受(孩子是特殊兒童),堅持讓他在普通班級上課,受影響的不止是學校和普通學生,特殊兒童在學習上將面對更多障礙。
無論如何,西小特殊班的成立最大功勞要歸功於一群熱心華校教育的校董們群策群力,盡心儘力讓課室的設備不斷增添、提升和改善,給孩子們營造舒適與美好的學習環境。
當然,也非常感謝教育部、老師們及家長們的支持與共同努力下,特殊班的學生都得到關注與關愛。這對於學生們來說是非常幸運的。













融入社會的起點
“正常”和“特殊”沒有教育界限,教育沒有“隔離網”,只有“融而合”,傳統的“隔離式教育”,如今走向“融而合教育”。特殊教育融合課程是讓特殊兒童融入社會的起點。
西連中華公學校長貝維燕說,這種與普通班學生一起學習的方式不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也是幫助他們理解平等、尊重、接納、包容的思想,在相處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善良、友愛、同理他人,樂於助人等很多優秀的品質和個人素養,也為成年後對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這是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相互相成的“雙贏”教育模式。
她說,在與同齡人的相處環境中,特殊兒童需要經常跟小朋友們互動,這樣的社會化環境是家庭中無法模擬的,而這種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特殊兒童在日常局限、刻板的日程中難以培養的。所以融合教育能夠幫助提升孩子的適應性,增強自我掌控的安全感。
此外,對所有兒童的個性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接受外界傳達的信息,可以讓特殊兒童慢慢轉變成自己所能表達的內容。一方面促進了特殊兒童的個性發展,促使他們培養良好個性,另一方面促進了普通兒童養成積極樂觀向上互相包容的心態,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貝校長說,西小特殊班兒童積极參与校內普通班活動如學術比賽,運動,校外參觀等。而普通班的學生也與他們相處得融洽愉快。
老師有一顆無比堅強的心
特教班老師在每天工作日都與特殊兒童相處一塊,老師間中的感受有快樂,有執着,肯定也有煎熬。
尤其花很長時間只換來對方一個笑容,或是對方的一聲招呼,這一現實雖很無奈,但受過特教師資培訓的老師都會知道,這一切在特殊兒童的世界裡實屬正常。
對待這樣一群孩子,老師擁有一顆無比堅強的心,努力用愛澆灌,教導特殊兒自強自立,盼改寫他們的命運。
特教班老師楊依品:
身為特教班高年級的班老師,楊依品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教導高年級的特殊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學習新知,以便未來能融入到社會裡。
他說,面對這些高年級特殊學生,他必須要運用好幾種教學工具或擬定符合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然後按照學生的能力輔導他們,引導他們慢慢學習更高程度的知識。
“在這方面,我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不斷提升並建立不同層次的能力。例如,特教班的課本是以國語為媒介語,那麼為了讓特教班學生能夠與老師溝通,讓學生明白教學內容,我得學習其他方言或語文,這樣才能讓教學更有效。”
對他而言,身為特殊班的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和使命是,陪着他們一起走下去!
特教班老師鄭鶯:
身為特教班低年級的班老師,鄭鶯說她需要思考很多不同的課程讓特殊兒童嘗試,這樣他們才會取得進步,而非只用一個課綱,就把所有學生教會,這是不可能的。
“他們有不一樣的性情、學習狀況,需要細膩、針對性地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包括有些得用語言指導,有些則得用動作示範指導。”
其實教導特殊兒最困難的部分在於特殊兒的情緒化,當特殊兒的情緒一來,老師們也不知道他們在鬧什麼。
“唯一能做的是堅持,以及有耐心,當然老師也須具備高情商,老師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左右。這些特殊孩子是家長的希望,而我是點燃他們希望種子的一員,我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驕傲,我是一名特教老師!”
特教班學生助理黃祈萍:
黃祈萍認為,照顧特殊班的學生,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助理本身都必須兼具愛心及耐心,確保好好照顧他們。
她笑言,這些學生非常單純,懂得感恩,有些學生還會稱讚她說姐姐你好漂亮,常讓她感到心情愉快。
基於能夠體會及同理特教學生的狀況,所以帶着特教學生一點都不覺辛苦,都把他們當自己孩子看待。
黃祈萍回想曾經有一次,一位特教學生因鬧脾氣 (tantrum),當下讓她感到害怕,擔心孩子會有危險,便立即通知其他老師來協助,自那次之後,她都非常關注孩子狀況,避免危險發生。
還有一次,一名學生情緒失控,一直咬住黃祈萍的手,她當下不敢硬拉,以免傷害到學生,只能待其他老師前來支援,在學生情緒穩定後才鬆口。雖然手部疼痛,不過她知道孩子並非有意的,時刻抱着同理和理解的心態對待他們。
不論是老師或特教助理,照顧特教班的孩子都必須付出更多關愛和熱誠。在他們眼中,這些孩子純真可愛,即便眼前的是一項艱巨挑戰,他們也不覺疲累,反而燃起強烈使命感,肩負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