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濕漉漉的季風氣候,接下來你打算將如何迎接藍天白雲的晴朗天﹖邀三五知己去海邊踏浪、日光浴,穿着較清涼舒適的衣服邊走街邊尋覓冰淇淋、冰品等可以降溫的甜品?抑或是,你正苦惱於安逸了多時的臃腫身材讓你無法鼓起勇氣在海灘秀泳裝,因囤積了過多脂肪的大肚腩令你感到難堪,甚至還與三高扯上了關係,不敢再隨意造次,乾脆與冰品、甜品分手了﹖
如果上述的情節此刻正發生在你的身上,那意味着是時候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模式,並開始給自己量身定製一份保健管理計划了。

保健管理計劃開始之前,個人首先得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及需要改善的部份,才能對症下藥,資深保健教練(Wellness Coach)Tommy Ling(林善龍)在受訪時如此表示。多年來,幫助過無數客戶尋回健康及成功瘦身的他,在當上保健教練之前也曾在健康拉警報的邊緣徘徊。
“我的家族有肥胖問題,2010年,在我就讀大一的時候,父親(49歲)因過度肥胖導致中風而去世。26歲那年,我也開始察覺到自己開始有中風的傾向,身體很容易感到疲憊,有尿酸而且心臟會不時感到微微刺痛。所以,我開始問自己是不是也該注意及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了﹖”

通過專業的保健管理方式,Tommy找回了健康,也因此促使他進而也想要改善家人的健康。於是,4年前他開辦了一家名為“四季家緣”的健康俱樂部。他感嘆,如果時間能夠迴流,具備專業保健知識的他也許便可以阻止家人因失去健康而促成悲劇發生。“當然,這已經不可能。現在,我只能將這心愿實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希望可以在還來得及之前幫家人和其他家庭預防失去健康,阻止類似的悲劇發生。”
在找到正確的保健之路前,Tommy坦承,自己也走了一段很長的冤枉路。“我以前是籃球州手代表,每天都得進行3、4個小時籃球訓練,幾乎半天時間都在運動。所以,經常和朋友們在訓練過後便去吃,那時候還年輕新陳代謝很快,吃再多餐也不會發福。”然而,自從踏入社會工作後,由於工作忙碌沒時間去運動,2年下來身高172公分的他,體重飆至92公斤,超重了20多公斤,漸漸地健康開始亮紅燈,不但經常感覺疲憊,手痲痹,還有尿酸問題。

“我就曾經從詩巫駕車來古晉的途中,因為過於疲憊而睡着,還發生了車禍。”僥倖逃過了一劫後,他不敢再忽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於是,他下決心瘦身減重以尋回健康。當時,Tommy心想自己既然曾經是一名專業的運動員,而且自己只相信通過運動的科學方式瘦身,所以便給自己擬出了一套魔鬼式的體能減重訓練。不幸的是,當時他超標的體重早已讓身體感到負擔,再也無法可以像以前擁有健康體魄時那般可以承受激烈的運動。運動過度的結果是——韌帶斷裂,Tommy企圖通過運動減肥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但,他仍沒放棄。“結構工程設計師的工作很忙,下班後我還得把工作帶回家做,沒時間去健身房運動,所以乾脆買了一台跑步機在家運動。不過,基於工作的壓力,再加上那時候也不像年少時那般有體力,每天最多只能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當時,我發現自己持續運動一段時日後體重最多只減了2、3公斤,運動後去吃一兩餐後,體重隨即又上升3公斤,瘦身的進度便持續徘徊在這個階段。”

當一個人決心要改變自己,除非是自己製造各種借口阻攔,否則沒人可以阻止你向成功邁進。終於,Tommy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名專業的保健教練。“在Alex教練的協助下,我在3個月半內減去了22公斤,還改善了手臂痲痹和尿酸及疲憊等健康問題。”他開心地說,在展開保健計劃期間還前往台灣從專業的醫務保健人員那吸取了各種專業保健知識。“在台灣的學習,讓我意識到自己企圖在家運動瘦身期間採用了錯誤的瘦身概念,非但不了解生活作息的重要性,也沒有很好的正確飲食觀念。比如說,我很喜歡熬夜,體重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正是因為熬夜。”
Tommy稱,人體的健康5大要素為﹕規律的生活作息、優質睡眠、喝充足的水份、攝取均衡營養飲食,搭配適量的運動。“這些年來,我們發現有些人連自己的身體狀態都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曾做過驗血報告,對自己身體健康方面的醒覺全然不知,也有些人是生活作息失調或是在飲食方面錯誤攝取,進而引發健康問題。所以,在客戶展開保健計劃之前,我們都會先幫他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

關於肥胖超重這件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度“非傳染性疾病”(NCD)國家概況報告指出﹕
馬來西亞男女肥胖的巴仙率,從2000年的5%(女性)及8%(男性)肥胖人口到了2015年,分別增加至10%及18%。而且,大馬肥胖人口的比例到了2020年,甚至2025年,仍有逐年上升的跡象。
WHO表示,超重和肥胖都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肥胖與增加高血壓、許多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風和癌症),以及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病症以及骨性關節炎等風險有關。在1975年至2016年間,全球肥胖症患病率幾乎增加了兩倍多,而且這種現像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繼續增長。在過去,人們曾一度被認為肥胖症是高收入國家的問題。
WHO還指出,造成全球肥胖症的主因是﹕改變飲食行為尤其是攝取能量密集的食物的影響,如脂肪和糖含量高的飲食,再加上人們因多形式的久坐性質工作,以及交通方式的便利,導致體力活動量比以往減少了許多,進而有助於肥胖的增加。2016年,全球有超過19億的18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重,其中有超過6.5億人屬於肥胖組別。肥胖不僅僅是一個成年人的問題,因為2016年WHO的調查發現全球有3.4億年齡介於5歲至19歲之間的兒童和青少年,以及大約4千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超重或肥胖。在兒童期和青春期超重者,與二型糖尿病肥胖的可能性增加有關,導致成年後過早死亡。WHO強調,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去年9月3日,馬來西亞衛生部長拿督斯里祖基菲里阿末在一項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大馬的肥胖及非傳染性疾病指數達到新高度,每2名大馬人之中便有1人肥胖。他稱,根據該部門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馬有17.5%人口受糖尿病困擾,30.3%患有高血壓,以及47.7%的人有高膽固醇問題。他更進一步透露,造成大馬人肥胖的主因是:營養失衡,每天無法燃燒足夠的脂肪熱量,母親在受孕時的營養攝取,喂嬰兒母乳,兒童的飲食習慣受父母以及同齡群體人的影響。


另外,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營養學博士哈密莫哈默醫生(Dr. Hamid Jan bin Jan Mohamed)就2017年5月針對一項年齡超過18歲的全國健康及病發率調查報告NHMS)指出,從1996至2015大馬肥胖及超重男女的巴仙率從4%及16%上升至18%及30%,歷年來有增無減。此外,他亦發表了全球性兒童肥胖率越趨年輕化的趨勢的看法﹕“估計到了2020年,全球有將近6000萬名年齡介於4至9歲的兒童,處於超重或肥胖的狀態。”
肥胖和超重這件事,如果你至今仍以為那是與自己及周遭親友沒多大關連的話,不妨開始好好地留意自己及身邊的人們(上至年長者下至青少年兒童),看看自己及他們是不是屬於肥胖和超重人群。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恭喜你。倘若答案是肯定的話,也許是時候溫馨地提醒自己及身邊的親友,該為自己的健康做體檢了。
文﹕方佩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