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輝煌建築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融合現代與傳統

輝煌建築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融合現代與傳統

“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影響力,能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作為無可比擬的發現之地,博物館教會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並打開我們的思想去接受新的觀點,而這正是人們構建更美好未來的兩個基本步驟。”——國際博物館協會

●博物館的力量
2022年的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旨在通過三個視角探討博物館為社區帶來的積極變化的潛力:

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作為當地社區的關鍵參與者,博物館廣泛地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做出貢獻,包括促進社會經濟以及傳播有關環境挑戰的科學信息。

二、數碼化及可及性創新的力量。博物館已成為創新遊樂場,新科技在這裡得以發展。數碼化創新讓博物館更容易接近和參與,幫助觀眾理解複雜且精細的概念。

三、通過教育建設社區的力量。博物館通過其藏品和活動,為社區建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社會架構。通過維護民主的價值觀,並為所有人提供終生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塑造一個知情與可參與的公民社會。

金碧輝煌的婆羅洲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也是對國家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承諾的體現。(圖片來源: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序幕背後 
1 8 9 1年,也就是距今1 3 1年前,砂拉越在第二任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的統治下,有了第一所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座落在古晉獨立廣場以南的小山丘上,整體構造具有諾曼底排屋風格白色建築,是當時婆羅洲造價最高,最宏偉的建築,也是東南洋最早成立的一所博物館。原建築只有現在規模的一半,後來幾次的擴建與維修工程,使它規模不斷擴大,從只有左翼,到後來有了右翼。砂拉越博物館收藏物豐富,展示了民族學物品、考古學和動物學標本,目前收藏品計有43萬5千件。它不僅僅是一個展覽場域,它更是本地各學術領域重要的研究中心,它也象徵著砂拉越人在維護其身份和傳統方面堅定不移的努力。

隨着砂拉越作為地區文化旅遊中心的地位日益提高,自 2000 年代初期以來,砂拉越政府一直考慮提升博物館的計劃項目,這個項目不僅包括建設新館和及修復舊館,還涵蓋了與海洋博物館、探險博物館、植物園和表演藝術中心的銜接,為砂拉越創造一個長久性的意義。於是,2013年,砂元首敦丕顯斯里泰益瑪目(當時擔任首席部長之職),在古晉國際博物館日慶典上,宣布這項計劃。新博物館從項目擬定、資源籌備、建築設計、實地考察、工程施工、內部設計、展示內容、呈現方式、軟硬體設計、藏品準備等,從初期、中期到後期,用了數年時間,集合了國內外的許多的人力與資源,終於在2022年3月4日,在砂元首敦丕顯斯里泰益瑪目主持下來開序幕。為經歷了兩年疫情考驗的砂拉越和砂拉越人,帶來了一份充滿生氣與希望的禮物。

2021年修復後的砂拉越博物館建築外觀
砂拉越博物館於1 8 9 1 年8 月4 日落成。(圖片來源: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1983年這棟立法議會大廈改為敦拉扎展覽館,收藏與民族學和生物學相關的文物。如今該舊建築已拆除,被婆羅洲文化博物館取代。(圖片來源: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耳目一新的設計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以新時代之姿閃亮登場,富麗堂皇的建築,達到國際建築水平的標準,現代化的外觀,讓人耳目一新,館內豐富多元的展示內容,結合了實體、多媒體與數碼化的呈現方式,更讓訪客透過五感體驗來重新認識砂拉越。這種全新的體驗,打破博物館一直以來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婆羅洲文化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也是對國家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承諾的體現。這座建築的設計靈感汲取自雅典帕特農神殿,兩座建築同樣座落在高處山崗,神殿俯瞰衛城,而婆羅洲文化博物館俯瞰壯麗的獨立廣場。金色建築的外觀設計表現出它保護文化遺產的角色,並同時在作為標誌性建築與展覽空間的功能之間取得平衡。新館建築的外觀設計刻意複製這城市同一軸線上的砂拉越州立法議會大廈(DUN),拱形檐篷與金頂設計,還有獨特的加冕柱廊設計都與DUN建築一呼一應,相得益彰成為砂拉越土地上顯眼的地標。

新館主樓外牆的實體部分,採用由鋁複合板製成的模塊覆層建造。菱形的模塊覆層巧妙地將砂拉越民族的傳統藝術圖案,以全新的詮釋方式展現在當代建築設計中。連續並列的菱形花紋是本地土著經常採用的傳統圖案之一,這種花紋常見於pua kumbu、宋吉、席子、藤籃等布製品和編製品上。外牆設計模仿這種傳統花紋,將菱形模塊覆層交替排列,以兩種明與暗的金屬色為選色,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使牆面在自然光的照射與陰影效果下,形成一個三維、交織、重複的立體圖案,彷如放大版或隱藏版的原住民傳統編織物。在陽光照射下,設計師的設計概念昭然若揭,叫人讚歎與佩服。至於側門邊橫跨大道的綠色天橋,它在意義上和實體上將舊館和周邊其他博物館與新館連結,似乎也表示了,砂拉越向新時代邁進,但是文化與歷史不可失也不可忘。

新館外牆設計靈感來自土著傳統手工藝品上的花紋。菱形模塊覆層交替排列,以兩種明與暗的金屬色為選色,在陽光照射與陰影效果下,形成一個立體圖案,彷如放大版傳統編織物。
新館外牆設計靈感來自土著傳統手工藝品上的花紋。菱形模塊覆層交替排列,以兩種明與暗的金屬色為選色,在陽光照射與陰影效果下,形成一個立體圖案,彷如放大版傳統編織物。
樓層中央為扶手電梯及中庭,透過中庭玻璃窗可俯瞰市中心。

目營心匠 古老文化藏在細節里

卵形吊燈
三樓河岸展廳懸掛着一盞形如巨蛋的吊燈,那是根據馬蘭諾人的古說而設計的。根據馬蘭諾人傳統信仰,宇宙是卵形的,並分為上中下三界,三界之間互不相通,宇宙中萬物都有他們所屬的歸界。人類生存於中界,那裡有村落與河道,還有森林、群山和海洋,人類與動植物和靈者們共存於中界。假如中界發生失衡或紛亂的話,這些非人類將會給人類帶來災禍。越界會給人類帶來各種危險和威脅,因此人類必須安分守己,遵守習俗,以免招來不幸。

草帽吊燈
編織是砂拉越土著手工的手工藝術,他們利用這門手藝,將從周圍環境取得的材料編織成日常用品,包括遮陽帽、籃子、繩索、食物罩等。三樓與四樓間一組由五件合成的燈具,其設計靈感來自於這些編織物。五件形如拱頂的吊燈,從三樓斜排到四樓,比較小的三件拱頂較高,似食物罩;另外兩件拱頂較矮,帽緣較寬,像加拉畢族的大圓帽。

中庭色調
受砂拉越自然環境的啟發,中庭以大自然的色調和紋理為裝飾,本地常見的春茶木(Nyatoh)用作中庭牆板。太陽光透過防紫外線玻璃照入大廳,較低層樓的牆壁使用較深的色調,隨着樓層升高,色調逐漸轉淺,就像熱帶雨林的環境那樣,從地面層到開闊處,從暗到明。

傳統工藝材料
除了建築外觀外,民族傳統工藝材料也融入於現代化的室內設計上。一樓接待處櫃檯以藤蓆為材料,視聽室舞台背景由竹葉蕉席搭成。二樓兒童館將民族的編製手藝巧妙地用在空間隔斷上,經緯編織,一上一下,橫豎垂直交叉,叫人想起躺在蓆上的涼快。展廳牆面上的傳統圖騰和花紋是展示也是裝飾。

展場
展場
展場


博物館的新時代(上)
報道、攝影: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