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口區,大家自然會想起實文然、詩巫瑤、雅沙再也這些地方小鎮。對一些人來說,這些地方充滿感情和記憶,因為早期他們的祖輩父輩,甚至是自己在童年時就從這些地方遷移到城市。
在巴當魯巴河河口左邊,有一道小河,那就是詩巫遙河,它与巴當魯巴河同時流入南中國海;詩巫遙鎮便坐落在這兩道河口之間所形成的一塊三角形沼澤地段上。
詩巫瑤目前是三馬拉漢省屬下一個小鎮,華裔多為潮州人,因而被冠以“潮州小鎮”之稱,并以經商為多,鎮上商店計有30間。馬來村落分布在河口左右兩邊,多以捕魚、伐木為主要生計。至于伊班族群,多聚居于河上游,以務農為生。
詩巫瑤,在過去一直以“刺殼魚”及“吉林章魚”聞名,當時很多外省人或游客慕名而來,惟迄今隨著許多年輕人外流,如今小鎮上留下老人就較少出海了, 由他們繼續守住這個鄉鎮。
當地鎮民都希望有朝一日詩巫瑤能帶來更多發展,讓年輕人不必离鄉背井,而是選擇留在家鄉打拼,讓詩巫瑤的社會人口結构處于健康現象。
砂隆大橋帶來新契机
詩巫瑤鎮民的心聲終被听見了。一座可縮短古晉至實文然、經詩巫瑤至詩巫整百公里路程的峇當砂隆大橋,在不久前正式啟用通車,相信這座橋的連貫可為詩巫瑤帶來新契机。
在交通四通八達后,也相信政府會帶來更多惠及人民的發展,從而帶動該區的經濟成長。
常听說,這些海口區地方的人情味特別濃,有著許多地方小故事,尤其是先賢們辦華教的付出,貢獻的苦心与心力,值得后輩追尋足跡。
詩巫遙河上游及附近計有十余所政府小學,而鎮上有中學一間,即詩巫遙政府中學,而小學有兩間,一間是國小,另一間正是新巫遙中華公學。
學校的創辦
資料顯示,新巫遙中公的創辦于三十年代末期,那時詩巫遙鎮上共有十三間由華人所創設的商號。這些商號東主苦無教育子女之場所,只得把适齡的子女送到古晉入學,但當時海上交通只有帆船來往,十分不便。
于是,當地的建校委員會成立,并成功向當時布洛克拉者王朝申請得一塊土地,座落在商店后方,即現有的校址,地大約一畝半。
過后,籌措建校基金展開后,經几艱辛,兩間單層獨立校舍及一間教員宿舍方于1941年杪正式落成,并命名為培華學校。
1958年培華學校正式易名為新巫遙中華公學,過后陸續建設新校舍,增建硬体設施,直至擁有現有的校舍面貌。
根據校方報告,今年該校學生人數達87人,其中華裔學生39位,土著生48位。
在小六評估考試方面,該校學生在2018年取得46.2%的及格率,今年則放眼取得55.5%及格率。
晉漢連省津貼華小董聯會是日前到訪新巫瑤中公進行交流与學習之旅時,獲得該校校董會及校方熱烈迎接。
華小一間不能少
當時,校董會主席本固魯劉金昇在會上呼吁華社團結自強,确保華文小學一間也不能少。
他以本身為例子,如果沒有祖輩的堅持,興辦華小,他可能就無法接受華文教育了。飲水思源,到了這一輩也必須堅持下去。
他感慨,現代年輕人不愿參与校董會工作,加上郊區華小的華裔生人數少之又少,有時會質疑辦學目標,但最終還是會整頓腳步,堅持努力做下去。
近年來,校董會洞察學校或面對課室不足問題,于是在一年多前計划建設新校舍,展開第四階段的擴建工程。
當時,這項擴建計划獲得當地的國州議員祝福,孰料經歷了509的政治變天后,校董會失去了籌建的熱誠与信心。
為此,劉金昇希望各界多照顧偏遠郊區小學,畢竟郊區物資人力有限,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壯大當地華小發展。
建校計划應持續
對于該校的第四階段建校計划,晉漢連省津貼華小董聯會大家長蔡文鐸認為,該校校董會應繼續保有當初那股熱誠,讓建校計划持續開動。
對他而言,不管變天与否華教工作都要盡本分,教育部不會忽略教育的需要,因為教育是立國之本,相信不論是朝野議員,在教育課題上都會超越政治。
他感到欣慰,鄉區華小特別是資源貧乏的華小獲得政府提供維修撥款后,在維修校舍及保養硬体設施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新巫搖及實文然中公,課室維修工作進行得很完善。
維修撥款要申請
蔡文鐸也呼吁所有華小,將去年教育部所撥下的維修撥款善加利用,并提呈報告,來年才能繼續享有維修撥款,且要捉緊机會提出申請。
“我們不愿看到任何華小失去這個机會,務必積极爭取撥款,尤其資源少的海口學校。”
他也鼓勵校方多派隊參加文化教育活動,因為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分內工作,特別是教育大藍圖鼓勵孩子多參与課外活動。
“我們不要輕易放棄讓孩子參与活動。我也了解要帶領學生們到古晉參加這些活動,路途遙遠,諸多不便,但只要學生家長同意,我們應給予支持。”
面對華教課題,華社也應團結一致,同聲共气,對不公平政策要站穩立場。而新巫瑤中公和其他海口區學校一樣,以土著生為多,但他希望校方秉持有教無類精神,為我們的國家造就各族交流的平台,也為國民團結獻上力量。
而校方在教育及校務方面不敢怠慢,繼續循道而進,帶領學子們步向卓越的前程之道。
本報楊麗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