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海鮮是大部分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也是重要的肉類蛋白質來源。吃貨、老饕、廚師、廚娘都知道,哪些魚肉口感最好,味道最佳,也知道哪些罕見珍貴。紅鰽魚、魔鬼魚、老鼠斑、七星斑、蘇眉魚、三牙魚、白鯧魚等,這些都是餐桌上的鮮味美食,大多數人都很熟悉,但是除了顧着吃之外,很少人知道或了解,這些魚是怎麼樣來到我們面前,是用什麼方法捕獲的。
漁場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接觸不到的地方,比陸地還要遼闊的大海,不像畜牧場、菜園和稻田那樣,容易被看見和接近,只有很少部分的人能見證和了解漁場的作業。大家平時從新聞平台或是其他資訊平台上獲知,海洋生態因為漁業的過度撈捕和其他的人類活動,而面臨著海洋物種滅絕的危機。消費人不是業者,但這並不代表消費人沒有責任,我們味蕾上的享受,間接導致海洋生物受罪。本地海洋生態學家鍾鳳珍博士十多年來,在保護和維護海洋生態上付出努力,她勸勉消費者要謹慎選擇食用魚類和海鮮,切莫在不知不覺之下,成為傷害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幫凶。
想要知道我們的一口享受如何“殃及魚蝦”,就要先了解業者的撈捕手段。

●漁具漁法各有優劣
漁具漁法簡單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單就網具而言有:曳網類、圍網類、定置網類、刺網類、敷網類。按漁船作業方式,則可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就其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又可略分為永續性漁法、針對性漁法、破壞性漁法。 永續性漁法不傷害海洋生態棲地,僅捕撈目標物種,放其他物種生路,也對不同漁獲物種進行良好的漁業管理,包含捕撈策略與品質及數量控管,不過漁獲能力相對較差。 針對性漁法是針對特定物種使用的捕撈方式,隨着不同漁具的使用,有些也會造成混獲或誤捕而成為不永續漁法,原則上針對性越高的漁法較符合永續概念。換言之,針對性漁法比造成大量混獲的漁法好,但不一定永續。第三種,破壞性漁法是會破壞海洋生態棲地,或容易造成混獲物種的死亡,但這種漁法漁獲能力相對好。
本地漁民常使用的捕魚方式包括:拖網(Trawl Net)、漂網或流刺網(Drift / Gill net)、圍網(Fish Purse Seines)、陷阱捕籠或魚籠(Bubu)、鉤線垂釣(Hook & Line)、長袋網(Bag Net)等。以下列出這些漁法的操作。

◆毒魚 類別:破壞性
在水中投入毒物使目標魚種昏迷、死亡,以便撈捕。常見的有氰酸鉀、氰化鈉、毒魚藤、石碳酸等。此為非法捕魚,不但會波及其他水生生物昏迷、死亡或無法繁殖,水生環境也會遭受毒物污染,而若人類食用此類魚獲,也會危害健康。
◆底拖網 類別:破壞性
張網垂降至海床,網底附有滾輪、鐵鏈增加重量,或是通電。漁船拖拉着漁網沿海床前進,夷平海底,一網打盡所有因巨大聲響或電流驅趕而出的生物。魚場常在一次到數次底拖後就會被棄置無法再利用,對海洋生態造成莫大傷害,二十年仍無法回復。底拖魚獲中誤捕和混獲的無經濟價值物種會被丟棄回海中,造成資源浪費。不慎掉落在海中人工魚礁的魚網則成為鬼網,繼續不斷地造成誤入的無辜生物喪命。

◆圍網類 類別:破壞性
按網具結構特點分為有囊網和無囊網兩種。按作業方式分為單船圍網、雙船圍網和多船圍網。在漁場中發現一群目標魚種後,以一張大型漁網迅速包圍魚群,再整群撈起。圍網撈捕效率高反而有過漁的問題,另外也有混獲問題,尤其若加上集魚器的使用,一次圍網作業等於將一整個微小生態圈內的所有生物全數撈起,對海洋資源傷害很大。

◆延繩釣 類別:破壞性
延繩釣可分為飄浮在海中的浮延繩釣及沉在海底的底延繩釣。在海中直線拉開一條長長的主繩,主繩上垂掛許多支繩及魚鉤,魚勾上掛有魚餌,主要目標為大型魚類,如:金槍魚、旗魚、大比目魚等。其優點是可以將魚一一釣起,且保持魚類存活狀態。一條延繩可以掛上高達上千個魚鉤,鉤餌容易誤捕其他大型海洋生物,如:海鳥、鯊魚、海龜等。

◆流刺網 類別:破壞性
在海中放下一張如同一道隱形的網牆,等待獵物游經時自投羅網,卡在魚網網目上,或是纏困在魚網上。流刺網因張網位置不固定,可以在漁場內隨波逐流,它結構簡單,捕撈技術操作簡便,作業成本低;不受漁場環境限制,作業範圍廣、機動性強;漁具選擇性強,能捕撈上、中、下各層比較集中或分散的魚群、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漁獲個體一般較大而且整齊、質量好。然而,流刺網經常混捕與誤捕其他非目標物種,且片段或整張網也容易飄走,無法收回,形成海中鬼網,無止盡撈捕,對海洋生態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敷網捕魚 類別:破壞性
敷網捕魚是指網具敷設於魚類通道上,等待或以誘(驅)集手段集魚於網具上方,而後提揚網具捕獲。敷網以四邊形網具較多,有時需要五隻漁船一起作業,其中四艘漁船分別拉住漁網四邊,另一艘漁船負責誘魚或驅魚。這種撈捕方式“大小統吃”,將導致漁場資源枯竭。

◆長袋網 類別:破壞性
長袋網、袋狀網具、籃子狀網具一般用於撈捕小型蝦類,網目很小,因此混捕的機率很高,覓食中的鯨豚類和海龜容易因追捕蝦群而誤入於網中,無法到水面呼吸而窒息死亡。
◆定置網 類別:永續性
傳統式陷阱漁法,將漁網固定圈住魚群棲息或洄遊路徑之特定海域,並利用一段魚網鋪路引導魚一步步游入迷宮般的陷阱網及中,進得去出不來,固定時間再收網取所需漁獲。守株待兔型的漁法較不易造成濫捕及過漁問題,漁撈成本也小,且固定式網具也可成為另類的人工漁礁,形成海洋牧場,對環境影響較小,甚至有休閑漁業的附加價值。
◆地曳網 類別:永續性
古老漁法之一。此法多在平坦的沙岸進行,在岸邊觀測到魚群後,先將魚網一端固定在沙灘上,另一端則以一艘小船載出圍繞魚群後回到岸邊,再由岸上的人合力拖拉漁網兩端,將漁獲拉上岸。此法主要靠的是人力捕魚,一般一組人馬需要超過10人,但彈性很大可因時制宜,全年風平浪靜時皆可操作。但因漁船動力化、人力不足、資源減少而逐漸沒落。

●海洋命運有你改寫
人類對漁業資源的需求已成為全球海洋前所未有的壓力。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或許在20年後我們會沒有魚可以吃。只要正確選擇環保海鮮,我們就可以改寫海洋的將來。參考以下指南,慎食海鮮,大家同心協力,保護海洋,讓海洋生生不息。



註明:
*圖表參考:世界自然保護基金(WWF)馬來西亞海鮮食用指南
*有些石斑魚是珊瑚魚類,漁民一般採用鉤線垂釣、毒魚和刺魚的方式捕捉。
MSC認證:符合海洋管理委員會的標準
ASC 認證:符合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標準


報道:戴舒婷 圖片: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