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馬拉松跟文字拼了

那書房在四天的小長假裡跑了一場閱讀馬拉松,讀完五本書,其中一本是推理小說其他的是與能源和永續發展相關的知識書。從不知自己竟能狂讀到這種程度,朝八點晚九,中間沒停歇沒午睡,盡可能吸收最多的資訊與知識。沒走馬看花,但有認真篩選優先閱讀的一些單元。這馬拉松並不完全為工作做功課,更多是藉著工作來逃避一些傷感,半個月內經歷了兩場生離,四場死別,心理上是在受不了,不能解酒消愁,唯有借忙來離境。

刻意狂讀,借書消愁是怎麼一回事呢?就是當腦袋自動性想起一些事情,將那書房拉進難過的情緒中時,那書房的意識覺察到想法的升起,速速將專注力拉回到書本上,不讓自己陷入悲傷的情緒裡。為了做到這一點,有幾個條件是需要的,首先書本內容要能引起閱讀興趣,然後要有一個能逼自己會推動自己的因素(比如:工作),還要有時限讓自己不能鬆懈偷懶,保持仿如明天就要上考場那樣的頑張精神。

每天馬拉松硬性閱讀後,眼睛累、腦袋累、身體累、心理也累,晚上早早躺下,天一亮又開始拼書,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填得滿滿的,一點縫隙都沒有。滿滿的文字,滿滿的知識,有種飽到想吐的感覺。酒喝多會醉,咖啡和茶喝多了也會醉,文字吞多也會醉。其實自己想想也覺得太逼自己,但比起心痛和眼淚,那書房寧願選擇用文字的壓力。換成是平常時,那書房應該也做不到這樣的馬拉松式閱讀,之所以可以做到,可以持續這麼多天,是因為太痛了。

小長假的最後一天,那書房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讀過的一本書——《再見野鼬鼠》,故事中的女主角用砌模型飛機來轉移注意力,渡過失戀的低潮。啊!二十年後那書房才明白原來藉物消愁是這麼一回事,讓人寧願選擇累,也不要經歷那份痛。還好,那書房喜歡的是書本不是模型,要不然可能會破產吧。不過,想一想,一個週末一本書,一個月就最少消耗四五本,一本至少50大元,這花費也不小,看來今年是要把圖書館的歷史書也啃了才行。這樣的狂讀會持續多久呢?

東寫西讀
第154篇
圖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