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的心理問題

什麼是壓力?壓力是好還是壞?當你的壓力指數大於你能克服壓力的能力之時,就不好了。壓力指數太多太少都不好,適當壓力可以督促自己變好,但是過多過久就不行。感覺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就要留心自己是否壓力太大,不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情緒更加不好。
1.焦慮症

焦慮是好是壞?當人類進化的時候,從動物成為人類,我們開始擁有思維,懂得思考。為了生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小心的這個焦慮並沒有進化,所以,人類的出廠設定天生就有焦慮值,但是一旦醒覺演變成為焦慮症,就會把不應該焦慮的部分也焦慮上了。但是焦慮的徵兆很多,可能只是身體上的一個狀況,比如呼吸困難、心跳很快、頭暈、身體顫抖、睡眠障礙等,只有在見過醫生確定無礙,才有可能聯想到焦慮症。
當我們遇到壓力,很自然地會產生焦慮、擔心,但是當程度加劇,就會影響我們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帶給我們心理動盪不安,甚至引起身體很多不適。這些不適若是過分及不正常引起生活不便,會導致學業、工作、生活都不能順暢進行,可能就要接受治療。
誰最有可能患上焦慮症?遺傳基因。家族有人罹患焦慮症,那麼你患上的幾率就會比較高。另外,如果甲狀腺有問題,也可能有焦慮問題。那些長時間和父母分開的孩子,比如因為工作而把孩子託付給長輩或親戚的,或是父母離異、教育過於嚴厲,也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狀況。
2.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情況,通常在經歷或目睹了極度創傷性的事件後出現,比如性虐待或身體虐待、重大事故(車禍、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目睹暴力或死亡。當他們出現以下徵兆,可能就要注意是否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第一、重現癥狀(經歷、回憶、噩夢或閃回,一直有重臨現場的感覺);迴避和麻痺(任何有關的人物、活動、地點都拒絕參與);過度警覺(易怒、過度驚跳、難以入睡或集中注意力的問題);負面情緒(感到孤立、內疚、羞恥、失望或對世界失去信任)。他們的自殺和自殘風險也會比較高。
3.憂鬱症

憂鬱症是導致患者選擇自殺或自殘最常見的一種情況。過去的調查顯示馬來西亞有8-12%人患有憂鬱症,其中年邁老者占據6-18%。而全球更有超過2億6400萬人正在遭受憂鬱症之苦,把這個數字換成馬來西亞人民,就代表全球一共有七個馬來西亞患上憂鬱症。2019年,馬來西亞一共有50萬人患上憂鬱症,這還只是代表看過醫生的患者人數。
2017年的青少年身心調查中,每五個青少年就有一個正在經歷憂鬱,而2022年最新報告顯示,每四個青少年就有一個憂鬱症。這還是不是李醫生最擔心的情況,他擔憂的是接下來的數字。每八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曾經涌現自殺念頭,並且在每十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曾經嘗試過自殺舉動,而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
憂鬱症不是懦弱,也不會自己好起來。這是一個精神狀況,是需要得到醫治並且也會康復的。李醫生表示,憂鬱症是因為身體缺乏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所致,可能會持續出現以下徵兆,比如提不起勁、無法集中、自覺沒用沒希望、睡眠障礙、胃口不佳、傷心、沒有動力、脾氣暴躁或敏感、失去興趣等,如果發現這些癥狀出現超過兩個星期,很可能有憂鬱問題。為什麼我們如此關注憂鬱症,因為自殺是導致全世界兒童青少年去世的第三大原因,而在眾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中,憂鬱症是最大因素。
藍色鯨魚線上遊戲是幾年前出現的遊戲,一共有52個關卡,如最後要闖關成功就要自殺成功,一開始無人知曉,直到兩個孩子自殺後,大眾才知道這個遊戲的偏激。不單這樣,日本一個設計師製造了一個MOMO人物,隨後被人惡意使用,威脅青少年自殺,也導致兩人死亡。這就是新一代家長面對的網絡挑戰。


憂鬱症如何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包含就醫、服用藥物、支持小組、輔導與治療。如果身邊朋友家人有一些徵兆,但我們不確定他們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做?
第一、理解和傾聽。認真、關懷、避免打斷,不一定需要解決,只要專心聽他們述說就好,讓他們感覺不孤單。
第二、鼓勵尋求解決方案。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考試,很多東西不知道怎麼讀,這種情況下,需要幫助孩子把問題從大變小,拆解他們的問題化繁為簡。
第三、鼓勵表達。不一定要用語言,可以透過書寫、藝術、運動等方式表達情感,要促進健康的情感表達。
第四、設立現實可行的短期目標。
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首先必須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好睡得好,第二、建立支持網絡。第三、當我們應對危機,感覺自己不行的時候,一定要打給生命熱線或是找心理醫生,直接來政府醫院也可以。最後,一定要記得尋求專業幫助。
如何避免孩子自我傷害
第一、提高認識和教育很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識別早期跡象。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什麼,知道情緒臨界點。再來,要定期評估,找到專業支持。如果發現孩子情緒有問題,一定要創建安全環境,減少風險物品。學校的支持很重要,他們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為青少年提供咨詢和心理支持服務。如果孩子出現自殘行為,一定要告知輔導老師,老師如果不知道如何處理,可以聯繫心理醫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與興趣小組、運動隊或志願活動,為人付出,心情可能會改變。成就感和歸屬感,可以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建立支持網絡,並且關注孩子的網絡和社交媒體,確保孩子健康使用。
幾時應該就醫
當孩子作息被打岔,或是出現負面情緒、自殘,孤立自己不出門不參與活動,就要選擇就醫。
青少年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成長、身心變化應付方式都不同,自殺和自殘是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和抑鬱症、焦慮症、其他心理障礙有關。憂鬱症不是懦弱,但可能會惡化,所幸都是可以治療的,“is ok to be not ok”,最重要是尋求專業幫助。

問題Q&A

1.自閉症孩子會不會更容易有自殺傾向?
自閉症孩子如果不善於表達情緒,在幫助的時候,不一定要用語言,可能可以透過寫作、圖片、作畫方式,更提倡這種方法。
2.有一個個案兩年前遭受霸凌,導致個案過分焦慮。擔心自己被訓導主任記過,擔心霸凌者找媽媽談判,被警察抓。老師可以如何幫助?
可能是思維出現偏差,過於擔心。需要特定治療,建議尋找專業治療師或是心理醫生。
3.10歲孩子面對挫折會說“我不要自己的生命了”,需不需要當真?
8-10歲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孩子會說這句話?需要先了解原因。什麼情況下他會說這句話,生氣、傷心的情況都有不同意義,先去了解。
4.焦慮症用藥需要終生服用嗎?
兒童青少年不提倡用藥,除非逼不得已。父母最擔心副作用,我們所用的是世界公認兒童青少年安全用藥,副作用比較小,但是因人而異。如果出現不適的話,馬上告知醫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
5.20歲大學生,不善交流,交際屬於被動慢熱型,需要有人主動跟他做朋友。如果新一年沒有交到朋友就會很孤獨焦慮。父母應該如何協助?過去遭遇霸凌問題,正在服用焦慮症藥物。
看孩子需不需要朋友,如果需要,建議他參與活動。比如慈濟,大家一起參加活動,可能會慢慢結識更多新朋友,擴大圈子。如果還是不行,建議找回專業醫生,可能過去造成心理陰影,需要進一步了解。或嘗試培養一些愛好,可能可以透過愛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6.孩子很抗拒看心理醫生,要怎麼克服?
大家都有刻板印象,不一定要先看心理醫生,可以先見學校輔導師、家庭醫生、其他相關機構或單位,讓這些人員協助,讓孩子有一個過度橋梁,後續要進一步才比較容易。
7.女兒一點就發脾氣,我該如何協助或尋找什麼單位求助?
愛發脾氣是一個徵兆,需要對症下藥。建議先進行評估才能知道後續可以做什麼。可以網上搜尋“輔導服務”字眼,或是找AGAPE/BEFREINDER相關單位協助,進行線上咨詢。
8.孩子發脾氣家長也忍不住發脾氣的話要怎麼辦?
發脾氣是因為沒有被了解,卡在情緒問題。身為家人肯定會擔心,兩個人都有情緒,需要在比較緩和的情況下才能表達,找一個值得相信的人幫助溝通。
9.孩子使用手機無度怎麼辦?
網絡成癮是存在的。爸媽要統一陣線,使用時間要一樣,要規劃使用時間。

報導:游晼婷
圖片: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