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佩雷亞解釋,鸚鵡等鳥類會出現抑鬱症的一種癥狀——自殘行為。它們會將自己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
鳥類患上抑鬱症是生活方式改變的結果。

鸚鵡是舉家生活在一起的鳥類。在自己的群體中,它們彼此非常忠誠。一對配偶就是一個小群體的核心。鸚鵡終生都會與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鸚鵡身邊通常沒有配偶和子女,這使它們的行為發生變化,例如開始自拔羽毛。
有些鸚鵡患病後不再進食,而鸚鵡的新陳代謝速度很快,停止進食將對它們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害。
佩雷亞說,與人類生活在一起後,鸚鵡會將餵養它的主人當作配偶的替身,並與主人建立感情。因此,它們容易被馴化,並適應人類的環境。
當主人換作他人或離開時,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身邊有其他同類的話,鸚鵡會與配偶一起生活,精神狀態的穩定便不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沒有同類與其相伴,鸚鵡會進入精神緊張的狀態。它會停止進食,並開始自己拔掉身上的羽毛,直到全身變得光禿為止。
佩雷亞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誤認為是由於天氣太熱,鸚鵡自己正在脫毛。患抑鬱症的鸚鵡會從自己胸脯的羽毛開始拔起,然後是尾羽,有時它們只留下翅膀上的羽毛。
經常有人帶着出現此類問題的鸚鵡去動物行為診所諮詢。國立自治大學的診所每個月要接待五六隻患抑鬱症的鸚鵡。而在繁殖期,來就醫的鸚鵡會更多。
專家首先了解導致鸚鵡抑鬱的原因,然後藉助某種玩具增加它們的活動量,帶它們出去散步或改變鳥籠的位置。
根據鳥兒抑鬱和行為失常的程度,這種治療的療程會歷時1星期到1個月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