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里,所謂的毒大半以“熱毒”為主,常見有俗稱的“火氣大”,會出現口臭、長痘痘、牙齦浮腫、排尿黃等情形。發炎反應也是熱毒的一種,如急性肝炎,以及現代常見的文明病,都和慢性發炎有密切的關係,長期的發炎反應,最後會造成被攻擊的組織或器官不能修復,而喪失功能產生病變。
中醫學教授張法來說,肝是人體最大解毒器官,若其運作負荷過重,或累積過多毒素,就會出現偏頭痛,嘴唇潰瘍,情緒憂鬱等現象,乃至肝癌及肝硬化,女性則會經痛,白帶過多及乳腺增生。
配合今天所談論的熱毒,張教授介紹一種植物堪稱具有清熱解肝毒的功效,那就是黃牛木。

根據張教授介紹,黃牛木是一種藤黃科黃牛木屬的植物,屬落葉灌木或喬木。它野生於向陽雜木林中,喜濕潤,酸性土壤,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叢中,能耐乾旱,萌發力強。在馬來西亞,常遭砍伐惟在深山裡不難見,屬於野生植物,生長慢但萌芽力強。
他形容,黃牛木看起來全體無毛,樹榦下部有簇生的長枝刺,樹皮灰黃色或灰褐色,平滑或有細條紋。幼枝略扁,無毛,淡紅色,葉片橢圓形,常生於丘陵或山地陽坡上。
醫藥價值
張教授說,黃牛木有許多別名,以樹根,樹皮或莖葉入葯,並能清熱解毒、化濕消滯、祛瘀消腫,尤以解肝毒而聞名,加上它不易尋獲,且須經常長期種植,才能製成藥品,因而更顯其珍貴。
“黃牛木以根、樹皮、嫩葉入葯,使用方法是以根、樹皮15至30克、葉9至15克,煎服。”

他說,這樣服法有助於清熱解毒,化濕消滯,祛瘀消腫,對感冒、中暑發熱、泄瀉、黃疸、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有療效。
此外,黃牛木因具解毒功能,可改善臉上黑斑或暗瘡,因此常被趣稱為“靚仔樹”,也有懂得其功能的人以其葉片泡茶飲用,稱它為“黃牛茶”,以嫩葉製成清涼飲料,解暑熱煩渴,且能預防感冒、清肝明目,若配合米碎花飲用,還可降低膽固醇。
葯膳美食
若用於葯膳,張教授建議可將黃牛木根皮煲湯,它適用於感冒發熱、腸炎腹瀉、咳嗽聲嘶等,只是須經過長時間熬煮,才能帶出其味道。
張法來教授表示,肝最忌兩個“干”,那就是食物不幹凈,肝臟易生病,喝酒又乾杯,肝傷更疲累,而黃牛木的解肝毒功能,適合現代的城市人,特別是肉食者、熬夜者、喝酒者及吸煙者。
“凡是毒素皆為酸性,現代食物易受污染,充滿毒素,尤其是牛肉,羊肉及鴨肉,造成人體質傾向酸性,許多西藥屬酸性,乃至中草藥也有毒性,若誤用或會引起副作用,而黃牛木的解毒功能,正能平衡酸性體質。”
根據張法來教授解釋,中醫講究表裡辨證,當毒素顯於皮膚為“表”,深入五臟六腑為“里”,若外在臉色晦暗失去光澤,顯示內在肝臟也出現問題,因此中醫師通過望聞問切,察五官知五臟。

“中醫所言的熱毒,即是體內燥熱,積久成毒,並從皮膚冒出形成痘痘,口舌生瘡,乃至引起發熱中暑,因此祛除痘痘的關鍵,就是清除體內熱毒。”
他稱,有者因長期服用保健品,或過於講究葯食同源,以致營養過剩,形成毒素。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中道而行,唯有均衡飲食,才能帶來健康。即使服用西藥、中藥,也有一定的療期,而非長期服用。當病患服用一段時日後,或須更換其它藥物,隨後又恢復之前藥物,以免引起中毒現象。
處理方法
據他所了解,黃牛木的葉採摘時間以三月中到四月中這一個月的時間,為最好的採摘時間,這是因為這時候的黃牛木,正是剛冒尖未久,非常柔嫩的時候。在清明前的黃牛木,被稱為未過清的茶,功用比清明後所採摘的更好。

實用驗方
他也分享一些關於黃牛木的實用秘方,如治小便熱澀疼痛、尿路結石、尿血,可以黃牛木、寄生各20克煎服。

若治目赤腫痛,黃牛木葉適量,煎水外洗雙眼。至於治疔瘡癰癤膿腫,黃牛木樹脂適量,外擦患處。治疥瘡、癬,黃牛木葉適量焙黃研粉,將野茄剖成兩半去籽,把葉粉和火藥放於野茄內,加少許生豬油烤熱外擦患處。治皮膚瘙癢、斑珍、疥癬、濕疹,可以黃牛木葉,煎水外洗。治療喉嚨腫痛,黃牛木葉適量,少量食用鹽,煎服。
各家論述
一)止血,消腫,去毒。治肚痛腹瀉,黃疸病。
二)清熱解暑,化濕消滯。治感冒發熱,腸炎腹瀉,咳嗽聲嘶。
嫩葉作茶,可預防感冒,痢疾。
三)根,樹皮及嫩葉入葯,治感冒,腹瀉。嫩葉尚可作茶葉代用品。
經濟價值
他稱,黃牛木木材非常堅硬,紋理精緻,為名貴雕刻木材,也是製作雀籠的木材故又有雀籠木之名。黃牛木樹冠圓整,枝葉較密,可作行道樹或觀賞樹,花微香,為蜜源植物,幼果供作烹調香料,材質堅硬,紋理精緻,供雕刻用。

黃牛木的小檔案:
學名:Cratoxylum Ligustrinum(Spach)Bl。
別名:黃牛茶、雀籠木、九芽木
科屬:藤黃科Clusiaceae,黃牛木屬Cratoxylum。
性味:甘,微苦,涼。
功能:清熱化濕,祛瘀消腫。
主治:感冒、泄瀉、黃疸、中暑發熱、跌打損傷、癰腫瘡癤。
黃牛木的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喬木,全體無毛,樹榦下部有簇生的長枝刺,樹皮灰黃色或灰褐色,平滑或有細條紋。
枝:枝條對生,幼枝略扁,無毛,淡紅色,節上葉柄間線痕連續或間有中斷。
葉: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至10.5厘米,寬1至4厘米,先端驟然銳尖或漸尖,基部鈍形至楔形,堅紙質,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有透明腺點及黑點,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側脈每邊8-12條,兩面凸起,斜展,末端不呈弧形閉合,小脈網狀,兩面凸起,葉柄長2至3毫米,無毛。
花:聚傘花序腋生或腋外生及頂生,有花2至3朵,具梗,總梗長3至10毫米或以上。萼片橢圓形,先端圓形,全面有黑色縱腺條,果時增大。花瓣粉紅,深紅至紅黃色,倒卵形,先端圓形,基部楔形,脈間有黑腺紋,無鱗片。雄蕊束3,長4-8毫米,柄寬扁至細長。下位肉質腺體長圓形至倒卵形,盔狀,長達3毫米,頂端增厚反曲。子房圓錐形,長3毫米,無毛,3室,花柱3,線形,自基部叉開,長2毫米。
果:蒴果橢圓形,棕色,無毛,被宿存的花萼包被達2/3以上。種子每室6至8顆,倒卵形,基部具爪,不對稱,一側具翅。
楊麗華/報導
部分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