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坐落在石角路,已被开采殆尽的“石山”对面的尖山中华公学,因该山而得名。

1946年建校
地属石角区的尖山中华公学是该区内十间华小当中,创建最迟的一间,即1946年。它比同属砂拉越河左岸的新梯头中华公学迟了二、三十年。它比河彼岸的其余八间华小(1902至1939),也是迟了许多。
这相信是因为乡贤迁居尖山地区开荒垦殖的历史较迟,或者当地人口稀少,人力、才力不足所致。

在该校尚未创建之前,当地学童须步行约三公里远的石路到石角中华公学上课。每当雨季来临,他们须乘小船渡过水势高涨、湍急的砂拉越河。
1946年,当地乡贤发起在现校址附近搭建一座临时校舍,正式开课。过后,校董会便在新校地筹建一座板壁、灰坪、亚答盖顶的校舍和一座教员宿舍。
随着时间流逝,校董会鉴于初期建造的校舍陈旧不堪,极需加以重建,因此校董会于1957年购买1.11亩地段为校址, 建设一座拥有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之盐瓦屋顶、板壁灰坪单层建筑物和一座教员宿舍,完工于1959年。



课室不敷应用
十多年光景一晃而过,随着地方上日益繁荣,学生人数随之增多。为了应付需求,在1972年与1974年分别增建拥有两间课室的钢骨水泥新校舍各一座,并将课室辟为图书室及办公室。
从1974年开始,该校成为一间完整华文小学。间中多次因学生人数增加,导致课室不敷应用,而展开扩建校舍工程。
尖山区发展迅速,工厂、商店以及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到1996年时,全校学生已破六百大关,且预计会继续暴增,课室不足难题又重现,校董会和校方又迎接新的挑战。直至今时今日,尖山中公依然走在重建校园的路上。

石角尖山中公校长杨渌堡表示,目前学校所缺的硬体方面是雨盖球场及校门入口处的保安厅。
根据他报告,全校学生达311人,学生出席率高,未有面对纪律问题。在学业成绩方面,该校小六评估考试从2016年至2018年开始提升,在课外活动方面也有标青表现。
尖山梦启于2014
此外,尖山中公重建委员会沈燕财说,从2014年开始带着尖山梦,展开重建尖山中华公学工程,开始推展该校重建大蓝图,共有A、B、C及D栋。
耗资140万令吉的石角尖山中华公学重建工程C栋大楼于2015年动工,并于2017年新学年正式启用。

C栋大楼为一栋四层楼建筑,共拥有9间课室,其中第三层为行政办公室。在启用后,加上原有的9间课室,暂可纾缓课室不足的压力,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而B栋大楼是一栋4层楼建筑,顶楼为冷气讲堂,其他则为牙科室、生活技能科学室及厕所等。
该校重建工委会顺利完成4层楼高的B栋新教学楼后,于日前11月11日进行开幕礼。


随着B栋与C栋新教学楼的落成及启用后,建委会的下一个计划将是完成A栋教学楼,以及D栋多用途礼堂、校园美化、篱笆、先贤历史文化馆等。
预计整个重建计划,需耗资1千150万令吉。沈燕财说,希望尖山中公的梦想成真,我们都因有梦而伟大。

另一方面,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会长蔡文铎在带领团队到访该校进行交流团结之旅时表示,对于有极端分子在首相与一群内阁部长都出席的场合发表废除多元学校的建议,首相敦马哈迪应当下就拒绝或阻止有关发言,因这违反了国家宪法。
这些极端分子呼吁政府在6年内落实单元教育制,废除多元教育,这种极端言论已导致种族关系日益恶化,令他感遗憾,极度失望。
“近年来不难发现华小有越来越多土著生,这说明我们没有拒绝华裔生与其他种族学子一起交流学习,而非如首相所说的,董总不愿意华裔生与其他种族学子一起学习,这也不是董联会立场,因为我们本着有教无类精神,自由让友族生报读华小,而我们也看到很多友族家长将孩子送入华小,这非常难得。”
他希望教育应远离宗教与种族,这样我们的未来才看得到希望。

此外,尖山中公两栋教学楼顺利完工,包括设有舒适的冷气讲堂。
“从2014年慢慢逐步的走来,我们看到曙光,相信在热心教育人士及社会大众支持下,这个尖山梦会实现。”
他也表示欣赏杨校长,认为华小只有在有使命感的校长领导下才能继续走向高峰,因此希望在杨校长领导下,尖山中公学生能再闯出佳绩,也能实现这非常难得的重建创举。
此外,他也希望在石角区能建设设备齐全的运动场,供当地十间学校举办大型运动会,同时呼吁属下成员的校董会关注学校地契期限问题,尽快在期限到期前处理完毕。
报导/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