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追蹤華萊士

我慕名而來,只為尋找華萊士的蹤跡,踏在他曾經走過的山徑上,見他所見過的樹木花草。

●被遺忘的名人山

砂南坡山,英文名叫Mount Serumbu,馬來名稱Gunung Peninjau,達雅族喚它Bung Muan。十九世紀中葉,砂拉越第一任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上任後,制定條規,禁止達雅族獵人頭的傳統習俗,並在這座山1260英尺處蓋了一間小屋,賜名為Peninjau,意思是“觀望者”,拉者喜歡在這裡觀望砂拉越景觀,眼下是一片資源富饒的國土,多條河道蜿蜒流向海口,從地而起的山都望山在這裡看起來好不壯麗。

在過去的兩百年,有不少世界名人曾到訪砂南坡山,其中包括:詹姆士布洛克、博物學家貝卡利(Odoardo Beccari)以及地理生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54年華萊士初見這山,驚為天人,一年後他重返砂拉越,在拉者的小屋裡住了一段時間,收集了許多本地物種。這座山的歷史隨著白人拉者的離開而漸漸被遺忘,一直到1980年代,著名生物學家Dato Seri Lord Cranbrook來到古晉尋找華萊士的遺跡,才從當地土著的口中重新發現了華萊士走過的路線,多年來因為Dato Seri Cranbrook的極力推薦,砂南坡山逐漸為人所知。前幾年,當地村委接受他的提議,將這條登山路線取名為“華萊士步道”,希望引起人們的關注,一起來維持及保留華萊士留給砂拉越的珍貴禮物。

砂南坡山。

●難度逐增的斜坡

砂南坡山高1646英尺(501公尺)。華萊士步道的入口位於Kampung Peninjau Lama(離新堯灣夜市不遠),從起點到終點,步道共分為9個停歇點,上山和下山是同一條路線,單程行走需時約3小時50分鐘,來回約7小時40分鐘。從起點健行到景觀台,約兩小時半,由景觀台到山頂還需1小時20分鐘的健行。

華萊士步道路線圖。
華萊士步道入口。

網路上有些人表示,華萊士步道挑戰難度不高,但我認為它難度是4星級,對不是越野好手的一般人來說,它難度頗高。步道陡而滑,地面多是泥濘,非常不好走,容易滑倒,一開始步道微斜,有岩石,有時需要手腳並用攀爬,過了1號休息點難度逐漸增加,3號休息點前後斜度大增,坡度至少40至60度,全程得拉著繩子上,必須專心與手腳的動作。上山是如此,下山更不用說。

如果你只是想輕鬆地接近大自然的話,砂南坡山絕對不是合適的選擇。然而,由於難度不低,不容易走,所以人不多,少了人的喧嘩,森林裡很安靜。
泥濘步道非常滑。

●猶如身處華萊士當年的林相

一進入步道,就見遍地的蕨類,這森林的地面層長滿草本植物,除了蕨類,還有天南星科、禾本科植物,灌木層到處都是竹叢和一些年輕樹木,雖不很粗壯,卻也被攀爬植物與附生植物給佔滿,與步道有些距離的深處一些高大老樹木被保留下來,在森林裡,它們的存在就像是森林的長輩,從遠處瞧見也叫人敬畏。自起點出發不久後,嘹喨的啁啾聲便響起,似乎步道左右兩側的鳥兒正在對話,接著粉蝶、紫斑蝶、黛眼蝶、蛺蝶,一個個出來曬太陽,讓我想起華萊士在《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中寫道:

“在山上,蕨類植物相當的多,我收集了大約四十種。但是最讓我吃驚的是大量的飞蛾,在某些情況下我能夠捕捉到它們……我在東方流浪的整整八年中,再也沒有發現其他比這裡有更多昆蟲的地方”

巨石是這山的亮點。

我與華萊士的行腳相差了166年,他的看見與發現,自然不是我的看見與發現,然而,走在這步道上難免會想,今天看見的林相是否與他所見相差不遠?在我眼前的高大樹木,是否在166年前也吸引過他目光?入口處那棵達邦樹他是否也瞻仰過?

D點到E點的步道狀況。
E點到F點的步道狀況。

在華萊士的年代,比達友族開闢過這座山,並在上山高處建立部落,陡斜的地勢保護他們不受伊班人攻擊。華萊士在這山考察的時候,見比達友人善用竹枝製作生活用品和建造房屋,對此生活智慧驚歎不已。不過今天的砂南坡山上已經沒有村落,比達友族早已將村落搬遷到山腳下,如今在山上距離3號休息點不遠處,有三座村落的遺址。如前面所說,3號休息點過後步道斜度大增,我在經過村落遺址時,氣喘吁吁,汗如雨下之際,心裡不禁想,把村建在這種地方,真要命,誰能每天這樣上下山。如今回想,人不易進入之地,確實比較安全。

华莱士步道上的生物们。

●拉者曾經的房子

這一路爬升雖然吃力,但是為了報道,為了尋找華萊士,我就算不上山頂,起碼也得到小屋才行。前幾天一直下雨,一路的泥濘,我必須專注於腳下的每一步,不能觀察周圍的物種,在無法站穩的步道上停留,很容易滑倒,而我摔了不下十次。我心忖,華萊士和拉者都能走到的地方,我一定也能行,但同時也會想,他們真的也走過同樣的路嗎?當然,這是肯定的,華萊士住過山上那棟小屋,也到過小屋附近的巨石。

詹姆斯布洛克的小屋。

35分鐘全然地專注於手腳動作,時間感覺像是被拉長,在抵達5號休息處時,步道變得比較平緩,我猜測小屋應該會建在這樣的地方。果然,一兩分鐘後,就見到拉者的房子。簡陋的小木屋,在Dato Seri Cranbrook的請求下與布洛克家族後裔的囑咐下,經過維修重新漆上白漆,即便這樣,我還是難以相信,這是拉者的屋子,它反而比較有華萊士窮學者的氣質。房門和窗門深鎖,我無法站在古人的位置上看他們過去透過那窗所看到的景色。但我仿佛看見華萊士在窗前在油燈下書寫自然筆記。

●巨石穩立百年

離開小屋往前再走大約兩分鐘,就能看到拉者洞穴,從洞穴右邊走來,並不覺得它有什麼了不起,走到它左邊才看出來,我原以為的石洞頂,其實是一塊巨石屹立在其他岩石上,奇的不只是石頭的巨大,更奇的是懷著這等重量,磐石竟然不倒!我是何等高興,我看到了華萊士所描述的那個景。

“猶如房子巨大的石頭在它們中間站立,並以最特別的方式懸在它們上方。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是這如畫風景中的一員,地上佈滿地衣,蔽蔭處盡是苔蘚,而頂部長滿奇異蕨類植物和蘭花。”——華萊士

如果我能進行時間旅行,或許就能看到歷史中記載的那一幕:磐石是拉者的天然浴室,山水從溪流流下,或者沿著石頭邊緣流下,形成水簾,拉者就在這裡享受森林浴。如今拉者洞換了另一張臉,村委在此擺放了一些炊具和用品,旁邊有個燒烤架,看來這裡已變成廚房。

百多年前,拉者站在景觀台上觀望山下這片遼闊疆土,心裡是這麼想的吧:“這就是我的王國,我的家”。

下山時我問在地導遊,磐石是否真的不會落下,帶著口罩有點微喘的他回答我,但是隔著口罩實在聽不太清楚,我依稀聽到他說,石頭已經被神劈開,山裡已經沒有鬼,石頭不會掉下來。

山脚下的达邦树。

後記:

一個人登山我按照自己的規定,12點過後不上山頂。下山的路一樣艱難,死命拉著繩索避免滑倒,倒著走也並不容易。後來有人問起這步道時,我的回答總是一樣的——這不是適合觀光客的步道,這是練兵用的,下雨天千萬別去。若真要去,請必備至少1.5公升或2公升飲水、手套、登山杖。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洞”悉生命(一):傳說與真畫

書寫尼亞石洞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