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洪兰的专栏,她曾经说过,幼儿园的孩子,不论种族都能一起玩,但进小学以后,“你跟我不一样,我不跟你玩”的观念就出来了。也就是说,种族歧视不是天生的,是大人加诸孩子的。大人在生活中不经意的歧视语言会替孩子贴上标签,当然更有父母是直接告诫孩子不要跟他玩,因为他跟你不一样。

近日来翻阅报纸,新闻要点依旧跟着砂州居高不下的疫情围绕,除此之外,你也会看到关于美国各地不断上演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与犯罪新闻,甚至致死案件频频发生,导致身处美国的亚裔们终日惶恐不安。或许小朋友会认为,自己与美国相距甚远,根本毋须把此事放心上。
但仔细一想,即使你们不住在国外,你们应该也曾经前往欧美旅游、游学,大人也会到那里出差,与外国人接触。这也代表着,在新一波的反亚裔仇恨中,我们都不该置身事外,小朋友更该学习如何自处以及对待异乡人。

●学习异中求同
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孩子在六个月大时,就会分辨人的肤色不同,在五岁以前,就会体认到身边的人因为种族,而被不同地对待。也因此,他们在五岁以前,就会问肤色不同的相关问题。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希望孩子觉得自己被歧视,而跟你们说“别乱讲、是你们太敏感。”如此一来,反而让你们以为这是禁忌话题,自己有错、或是太多虑,将来被欺负也不再说出来了。

于是便有专家建议以下方式:
1)和孩子讨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切入点。
5岁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励他们说出所看到、所经历的不同,肯定他们所见的不同,也告诉他们其他的相同处。例如,每个人的确会有不同的肤色,但大家都是人,都喜欢被公平对待,这样才有办法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如果自己或其他人遭受不公平待遇,都是不能接受的,而且要说出来。
6~11岁的孩子,生活接触面更广,可以多问他们在学校、社群媒体看到有关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的人事物,以及他们的感觉。由于孩子成为青少年后,就不一定会再跟父母讲这些事情了,所以在这一段时期,鼓励孩子跟父母讨论种族歧视、多元化、和包容这一类议题,可以建立亲子间的信任,让孩子未来遇到这类问题时,仍会找家长,认为爸妈是可以倾诉、依靠的对象,而且持续关注这些议题和自己遇到的处境。

12岁以上的孩子,知道的可能比父母想像得多,而且有很多情绪。所以父母可以把握时事、新闻等机会,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各种事件,让他们练习对事情有更广泛的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在社群媒体开始变得活跃,可能参加一些倡议,可以鼓励他们从更高的角度,参与族群正义活动,包括帮助别的族群,或是说出自己的遭遇与寻求公平的处理方式。
12岁以上的孩子,知道的可能比父母想像得多,而且有很多情绪。所以父母可以把握时事、新闻等机会,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各种事件,让他们练习对事情有更广泛的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在社群媒体开始变得活跃,可能参加一些倡议,可以鼓励他们从更高的角度,参与族群正义活动,包括帮助别的族群,或是说出自己的遭遇与寻求公平的处理方式。
2)在生活中创造“多元体验”
每个人的与众不同,其实都是一种资产。在美国的大学申请论文中,许多名校都会请孩子阐释自己能为学校带来哪些多元性与贡献。由此可知,不同的肤色、种族、文化、背景、认同,都是值得展现的优点,而非自卑、自我压抑、怕被侧目的来源。

联合国就建议父母要在生活中赞扬、鼓励多样化。例如,在学外文时,有些人局限于背单字、读文法,但也可以带孩子尝试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食物,多阅读有关他们的书籍,看不同国家与种族的电影。在了解、认可别人的价值时,也往往是好的时机,可以讨论与体认自己的独特之处与贡献,更有自信展现自己,要求能与人平起平坐。
3)跟孩子一起找解方
那么,在孩子哭诉被歧视、或是发现有别人被仇恨对待时,该怎么办呢?在这个议题上,过去很多孩子或父母的想法是“沉默是金”。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非营利民权组织Rise的创办人阿曼达·沅Amanda Nguyen)提醒,要说出来,因为“沉默就是暴力”。

孩子说出来之后,先不要直接跳进去替孩子解决问题。可以先问孩子们的感受,好好聆听他们,然后跟他们一起发想可以有哪些解决的方式。包括告诉老师、学校,还有角色扮演,如果再发生一次,可以怎么做。另外,要让被针对的孩子知道,被歧视不是他的错。
4)大人以身作则
同时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小孩对歧视的理解就像语言,是慢慢累积、学来的。大人平时遇到这些事时,怎么诠释与回应,也会影响小孩未来怎么处理。父母也可以自己审视,鼓励孩子拥抱多元化与包容的同时,自己是否也跟不同背景的人往来、尝试不同的事物;告诉孩子要挺身而出,自己是否也在看到不公义时挑战他们;要孩子尊重别人也看重自己时,是否自己也仁慈对待不同的人……。

虽然和孩子谈论种族歧视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父母很担心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等话题,还有些家长则羞于谈论自己可能不太理解或不愿谈论的话题。每个家庭关于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话题的讨论方式都会不太一样。虽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总的原则是:父母越早开始和孩子谈论相关话题越好。
整理︰薇恩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