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手機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 閱讀這些書中自有言如玉 (下)

當一些青少年開始把大部分醒著的時間拿來盯著手機(或其他3C設備)、一個人坐著觀看YouTube自動播放的影片,或是一直瀏覽Instagram、抖音(TikTok)和其他應用程式沒完沒了的訊息時,你發現問題來了。這些互動一般都具有虛擬世界的鮮明特徵:非實體參與、非同步進行、一對眾,而且要嘛是單打獨鬥進行,要嘛是在容易加入也容易退出的虛擬群組中進行。

即使這些網站的內容可以透過某種方式有效地被過濾,或刪除明顯有害的內容,這些平台令人上癮的設計還是減少了兒童在實體世界與其他小孩面對面一起玩耍嬉戲的時間。減少的程度太過嚴重,所以兒童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簡直就是體驗阻斷器。毋庸置疑,智慧型手機打開許多新的體驗,包括電玩(遊戲的一種形式)、虛擬的遠距離友誼等等。

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減少人類進化與發展所需的各種體驗,而孩童必須大量擁有這些體驗,才能成為在社會上具有正常社交能力的成年人。這就好比我們給嬰兒平板電腦,裡面下載了關於走路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太過吸引人,以至於孩童從不花時間或精力練習走路。

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通常不太像自由自在玩耍時那麼無拘無束。事實上,在社群平台發表文章和評論,與格雷對自由自在玩耍的定義恰恰相反。社群網站上的活動與行為逼著年輕人成為行銷自己這個品牌的經理人,總是提前考慮每張照片、每段影片、每段評論和每個表情符號可能造成的社會後果與影響。每一個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行為本身而做”。相反地,每一個公開的行為多少都帶有其他目的與意圖。用格雷的話,就是“有意識地追求有別於活動本身的其他目的”。即使孩童從不在社群網……
──出自《失控的焦慮世代》

4.《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在算法推薦的世界裡,我們仿佛被關進了一個個信息的‘小籠包’。平台根據我們過往的行為和興趣,為我們精準推送內容,看似貼心,實則讓我們陷入了信息的循環怪圈。我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與自己已有觀點和喜好相符的信息,而那些不同的聲音、小眾的文化和獨特的視角,卻被算法無情地過濾掉了。久而久之,我們的視野變得狹窄,思維變得僵化,品味也逐漸趨同。

文化,本應是豐富多彩、多元共生的花園。然而,算法的介入卻如同一場無情的暴風雨,摧殘著這花園中的奇花異草。那些不符合大眾口味、難以被算法量化的文化形式,正逐漸失去生存的空間。我們不再有機會去邂逅那些小眾的音樂、獨立的電影、先鋒的藝術,因為算法總是把我們引向那些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的‘主流’文化。於是,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扁平。”

這本書主要撰寫網絡數據演算法的各種影響。從時尚潮流到城市規劃,從社交媒體到在線視頻平台,算法推薦系統無處不在,深刻地塑造著人們的生活體驗和選擇。算法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興趣和偏好,為每個人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內容推薦,使得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和文化變得越來越單一和同質化。

在算法的影響下,人們的品味逐漸受到限制。算法推薦往往傾向於推薦那些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內容,而忽略了一些小眾、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形式。這導致人們的審美觀念逐漸趨同,難以接觸到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文化作品,從而影響了個人品味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算法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文化消費,也對文化生產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迎合算法的推薦機制,文化創作者們往往會傾向於創作那些更容易被推薦和傳播的內容,而忽略了作品的深度和創新性。這使得文化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相似的作品,缺乏真正有價值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

算法的普及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和文化問題。例如,算法推薦可能會加劇信息繭房效應,使得人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社會議題。此外,算法推薦還可能導致文化的扁平化和低俗化,使得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逐漸下降。

書中也提出了一些應對算法負面影響的策略。例如,人們應該提高自己的數字素養,學會批判性地看待算法推薦的內容;文化創作者們應該堅持創作有深度和創新性的作品,不被算法所左右;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加強對算法的監管,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人們的文化權益。

5.《憤怒機器》

“互聯網剛出現時,許多人以為,通過更順暢的交流信息、新聞和觀點,人們會更加團結。至少,當初人們根本沒想到互聯網會使我們不安、分心、困擾和憤怒。大約在2010年前後,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社媒平台公司漸漸顯現出了一些不起眼兒的特徵,這些特徵最終掀起了滔天巨浪,使媒體、政治和社會的運作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創造出了不可忽視的‘憤怒機器’。

他們(注:指社媒平台的設計者)試圖攫取你最稀缺的資源——你的注意力,並將之作為換取錢財的‘人質’。為了獲得成功,他們得摸清你大腦的防線、你的意志力、你專注於其他任務的慾望,並設法穿透防線。你將輸掉這一仗。你已經輸了。普通人每天都要輸十幾回。”

此書全名為《憤怒機器:技術如何強化了不滿情緒,破壞了民主,我們又該怎麼辦》,由美國記者托拜厄斯・羅斯-斯托克韋爾所著,內容闡述社交媒體加劇憤怒情緒。社媒平台的算法偏好爭論性的帖子與文章,因為這樣能帶來流量,利用了用戶傾向於與價值觀相同者站在一起的本能,鞏固人們對自己理想的忠誠度,加劇了對異見者的憤怒,使當代社媒成為分裂與仇恨的驅動器。

自古至今的“大部分重要技術”,人們在技術接受方面都經歷了共同的路徑,即起初過分樂觀,繼而對新技術帶來的危險憂心忡忡,然後是引入技術規制手段以防止最壞情況發生。

互聯網逐漸成為危險的“回音室”的集合地,傳統媒體中通過編輯過濾掉的錯誤信息,藉助互聯網直接傳播更便捷,勢頭更迅猛,本來微不足道的分歧有可能迅速升級為激烈的對抗。

社媒平台用充滿憤怒和恐懼的關鍵詞、短語、圖像和概念將人們吸引住,久而久之,人腦覺得接收憤怒信息是常態,人們的社交對象也減少到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社媒平台的設計者試圖攫取人們最稀缺的資源——注意力,並將之作為換取錢財的“人質”。

作為社媒用戶的個人應努力做到三思而後發帖、控制花在社媒平台上的時間、努力構建良好關係而不是對陌生人嚷嚷等;規制社媒的一些措施包括社媒算法必須更加透明、嚴格確保“所有用戶都是真人”等。

6.《過曝世代》

過曝世代心理問題的來源:“過曝世代”最核心的心理問題來源:“網絡原生、界線失序、余裕失去”。對於這個世代來說,網絡就是空氣一般的存在;物理空間發生的事,會在網絡上進一步發酵,掌控人們的注意力,造成“界線失序”;而“余裕失去”既是時間和空間余裕的缺乏,更是心理余裕的缺乏。“高倍速的步調壓縮了等候的余裕、讓人們對自己是否被關注更加在意、在關係中也容易不安與焦慮,同時也逐漸失去了培育深度專注的環境”。

《過曝時代》是親子天下於2024年4月出版的一本聚焦年輕世代心理問題的書籍。“過曝”原是攝影術語,指畫面亮度過高,台灣臨床心理師陳品皓用它來形容一出生就與網絡緊密相連、在大量影音社群喂養下成長的年輕世代,即“過曝世代”。對於他們來說,網絡如同空氣般無處不在,物理空間發生的事情會在網絡上進一步發酵,掌控人們的注意力,進而造成“界線失序”。同時,高倍速的生活步調壓縮了人們的時間和空間余裕,也讓人們失去了培育深度專注的環境,這便是“余裕失去”。

書中指出,“過曝世代”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有著低落的心理安全感。當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因網絡失去界線,青春期的脆弱迷茫因社群加劇迷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心理挑戰。比如,在沒有社交媒體的時代,青少年遇到人際衝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歇息、冷靜、思考和消化,但現在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存在壓縮了這種心理余裕。

作者通過深入剖析這些問題,探討了如何幫助這一世代更好地應對心理挑戰,值得每一個人重視。

整理:游晼婷
圖片摘自互聯網

Check Also

青少年為何啊!想不開?(上篇)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少年時期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