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鋼鐵煉冶技術(1850年)
鋼鐵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廣泛應用於建築、交通、機械、軍事等領域。煉鋼技術的發展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推動了工業革命和現代基礎建設的進步。但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呢?
煉鋼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數千年,從早期的手工冶煉到現代高效工業生產,經歷了多個關鍵階段。
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等地開始用簡單的鍛鐵技術生產鐵器。
而近代鋼鐵煉冶技術始於1850年代。
所謂煉鋼,就是將生鐵進行重新冶煉以調整其成分的過程。
生鐵碳含量高,且含有雜質這影響了鐵的強度和脆性,煉鋼時將鐵水或生鐵加入煉鋼爐,經過供氧吹煉、加礦石、脫炭等工序,將雜質氧化除去,最後加入合金,進行合金化,便得到鋼水。
19世紀中期,歐洲煉鋼仍然採用攪拌法,就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半熔後,放進熔池中再進行攪拌,藉助攪拌時空氣中的氧氣將生鐵中的碳氧化掉,一池通常需要攪拌12小時在攪拌池中煉鋼很難控制鋼中碳的含量,且耗費很大的人力。
到1856年,英國人貝塞麥(H.Bessemer)創造了一種轉爐煉鋼法,他建造了一座煉鋼爐,通過向熔鐵中吹入空氣去除雜質,使鋼的生產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練出低碳鋼。這是煉鋼工業化的關鍵突破。


焦點:
工業革命時代的發明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的引擎。
這些發明開啟了現代工業時代,使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影響深遠且不可估量。但是有些發明可以成為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破壞。
比如:蒸汽機和煉鋼工業以煤炭為燃料,內燃機以化石燃料為燃料,這些燃料的開採和使用過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軋棉機加重黑奴的社會人權問題。
如今人們正努力研發更乾淨的技術來解決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危機。
整理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