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業革命約於174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
在此期間,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的革命,引發自現代的科學與技術的突破。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史學家便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以下為被選出的幾樣重大發明。

蒸汽機(1712年)
蒸汽機是一種利用水蒸汽的壓力來產生動力的機械裝置。它透過燃燒燃料(如煤炭、木材或石油)加熱水,產生高壓蒸汽,推動活塞或渦輪轉動,進而驅動機械設備,如工廠機器、火車、輪船等。
最早的蒸汽動力概念可追溯到公元1世紀的希羅(Hero of Alexandria),他設計了一種簡單的蒸汽渦輪機——艾奧裡波利(Aeolipile),但當時並未發展成實用技術。
17世紀,法國發明家丹尼斯·帕平(Denis Papin)發明了一種利用蒸汽壓力推動活塞的實驗性裝置,為後來的蒸汽機技術奠定基礎。
托馬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1712年)發明了第一台實用型蒸汽機,用於抽取礦坑內的積水。
這台機器雖然效率低,但開創了蒸汽動力應用的先例。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69年)改良了紐科門的設計,發明了分離式冷凝器,大幅提高蒸汽機效率,並促成了蒸汽機在各行業的普及。
1781年,他又改進了機構,使蒸汽機能產生旋轉運動。
蒸汽機的發明取代了人力與畜力,使工廠能夠大規模生產,促成紡織業、冶金業、採礦業和機械製造業迅速發展,促成了工廠制度的形成,推動了工業革命,城市化加速,勞工階級崛起,形成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

蒸汽機也促進了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1804年,理查·特裡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發明了第一台蒸汽火車。1825年,喬治·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建造了第一條蒸汽鐵路,使遠距離交通更為便捷。
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發明了蒸汽船,極大地加速了國際貿易。
19世紀末,內燃機與電動機的發明逐漸取代了蒸汽機,因為它們效率更高、體積更小且更易操作。
雖然蒸汽機已不再是主流動力源,但其原理仍被應用於現代發電廠(如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中的蒸汽渦輪機)。
它的發明與應用為後來的技術進步(如電力、航空與現代交通)奠定了基礎。
整理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