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里 阅读大自然

关于自然的书籍有很多,在西方,广义的自然书写意指所有与自然相关的书写,包括文学范畴、科学范畴、哲学范畴、史学范畴,乃至工具书,也就说只要是与自然相关的,无论是论文、绘本、物种图鉴、科学研究、摄影集、观察手册等,内容大至生态保育、气候变迁,小至一区域生态、一个物种,这些都是自然书写。自然文学是自然书籍的其中一个分支,台湾自然作家王家祥在他的书里写到,自然文学是自然主义的文学,以大自然为母体,以优美动人的文句,发人心思的哲思,记录自然中的生命形态,人与自然之间微妙或整体的互动。简言之,自然文学是一种综合文学风格+作者实际自然体验+科学性的语言+作者思考的书写作品。

今天适逢世界书香日,《绿色地球》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一些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品。

《昆虫记》(1879-1907年)
作者:尚亨利法布尔

精彩段落: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说到文学+自然观察+科学+省思,不少人应该会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一系列的书记录了法布尔接近30年的生物观察,法布尔一直认为,想要了解生物的话,就不能一直待在科学实验室,而是要亲临生物的生活现场,实地观察它们在自然中的行为。近30年的时间,他每天都在看昆虫,因此对昆虫的一举一动了解深入,才能以生动文字讲述昆虫的本能、习性、生活等,《昆虫记》既把小小昆虫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读者,又加入了法布尔细腻真挚的感情,拟人化的书写不仅把昆虫描绘得活灵活现,也让读者能以人类的角度来理解、感受和认识周围的昆虫,从而对昆虫产生情感。《昆虫记》不只是一本休闲读物,也是一本富有教育性质的作品。

《西顿动物记》(1898年)
作者:厄尼斯特.汤普森.西顿

精彩段落:夜幕降临,他的声音越来越近。他的声音里有明显的哀伤,不再是那目中无人挑衅的吼叫,而是拉长的悲伤哀嚎:“白兰卡!白兰卡!”他仿佛在呼唤……等他来到我们杀死白兰卡的地点,他那心碎的哀鸣叫人听来不忍。那声音比我所能想像的更加悲哀,就连铁石心肠的牛仔都注意到了,说他们从来没听过狼这样哭嚎。他似乎很清楚究竟发生什么事,因为白兰卡的血就洒在她死亡的地方。”

西顿画笔下的罗伯。
罗伯与白兰卡。

西顿是西方著名动物画家、博物学家、作家、探险家。他自小热爱大自然,一生为动物作传,被誉为“动物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影响了无数后代的自然书写者与动物学家。《西顿动物记》由八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真实故事组成,除了说明动物的天性、特质与能力之外,西顿也着重在动物情感的部分,让读者透过文字了解到动物在于亲子间、手足间、伴侣间、伙伴间所存在的类似于人类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描述,让读者对动物产生同理与怜悯。我们也借着西顿的眼睛、身体和脑袋,看见动物的世界,看见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西顿的文字搭配上绘图,重现了现场的画面,使它笔下的动物无不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狼王罗伯。

《湖滨散记》(1854年)
作者:亨利.梭罗

精彩段落:柔嫩娇涩的外表宛如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乍现绿叶的光秃秃植物又像是告别冬眠的蛰伏动物。大地再披上一层柔和的绿衣,沉静已久的丛林也再度热闹起来。春天的脚步才翩然降临,我的小屋里就出现了一个“松鼠合唱团”,无论在我看书或写作时都尽情的引吭高歌;我越蹬脚,它们就越奔放,简直都快疯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建造的小木屋。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次生林,在哪里过简单的隐居生活。《湖滨散记》详尽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经验、想法和心灵上的各种感触,内容包括食衣住行、慈善行为、自然生态、人道主义、打猎、素食等等,表现其自然、人文和超验主义等理念。

瓦尔登湖的风光。

《湖滨散记》被誉为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中文翻译非常白话,但字句显得冗长。从字句里能看到梭罗细腻的心思,他如何从细节上去体验和感受湖边的自然景观与大自然中的生物伙伴。也微微的告诉我们,如何透过感官来体验周围环境。相较于《昆虫记》和《西顿动物记》这两本自然性与科学性的语言多的作品,《湖滨散记》显得文学性偏重,然而当读者跟随着梭罗的想法和感受体验森林中的生活,与他一起在瓦尔登湖畔散步,听闻夜晚的虫鸣鸟叫,就能在片刻之中远离尘嚣,紊乱不安的心得到舒坦休息的依靠,急躁繁琐的焦虑得到安静恬适的皈依。即便书里没有很多学术性的生物知识,但是梭罗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简约生活的自在轻松。

《飞鱼.百合》(2009年)
作者:廖鸿基

精彩段落:我开始努力的煽动胸鳍,使劲摆动尾鳍,练习奋力而持久的抬头。不再是松弛、任命的漂流姿势。认真使一点力,认真看待机会,也许,让自己有机会暂时抵逆流向,甚至乘机在命运微渺的间隙里穿梭,或者,至少让我多一点时间在你的崖下,多看你几眼……纵然一次又一次笨拙的摔回海面,但一次次调整,一次次更坚硬我张开向你飞翔的翅鳍。你不一定能了解,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突破这层看似薄薄柔柔的海绵界隔。

我接触廖鸿基是从《来自深海》开始,从那本书里就看见一个爱海的男人对海、对讨海工作、对鲸豚、对鱼儿的情感,以为这就是廖鸿基。未料,看了他旧作《飞鱼.百合》,发现此人深不可测。他竟能将飞鱼对野百合的情感写得如此刻骨铭心,借着飞鱼季与百合的绽放,诉说了飞鱼对爱的渴望,为了爱每年一度来到同样的崖,用尽全力飞出海界,就为多看百合一眼。虽然这爱情是虚构的,但是飞鱼对生命的热爱是真的,透过廖鸿基拟人化的描述,我们感同身受,明白鱼儿的生命一样珍贵。这本书中另一篇短篇作品《你的泪,分作三个流向》也同样深深触动了我心,他教会我用广大角度和细腻情感来看待水的生命,水所构成的气候与环境,以及水的心声。我惊讶,竟然有一个男人能以如此细腻的眼光,深度的情感来看待自然、感受自然、表达自然。他是硬汉,充满柔情。

飞鱼的生命力与情感在廖鸿基的笔下挥洒得淋漓尽致。

《飞鱼.百合》纪录了台湾山林海洋创造的故事片段集锦,本书打破‘你’、‘我’、‘他’人称叙述的藩篱,透过海洋、高山、平地、溪流、河口,五种观察视角,细诉人和天地大海之间的深情有约。

《家离水边那么近》(2007)
作者:吴明益

精彩段落:海的意识跟河的意志在河口展现,形成生命蓬勃的收纳口。河的水流在这里受到潮水的抗力而趋缓,但生命的速度却像加快似的,对溯流或降海产卵鱼类与一些必须带着满腹子到海边放卵的蟹而言,河口意味着通过它们生命中的成熟关卡,溯流或归海都是一条从少女变成少妇的道路。

廖鸿基的文学作品是充满生命力的,而吴明益的文字却是柔软而带着愁感的。《家离水边这么近》单单是书名就充满了文学的味道,这是吴明益在《蝶道》之后的作品,这本书比《蝶道》更叫人惊艳。全书划分为三个部分:家离溪边那么近、家离海边那么近,及家离湖边那么近,这是作者的巧思,沿自用字遣词上的惊喜,也让读者能更清楚分明看见不同地方和地势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中间也加入了人类的角色,看看人类在水边的作为,看看环境如何改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吴明益说,因为家离水边那么近,以致他在四年的时间里,他的步行、写作和思考都是潮湿的。而我的阅读也跟着他的文字和脚步而潮湿起来,他的文字总是那么轻柔平静,读着读着,心也静了下来,那文字与故事,让人不由自主的跟着它步行,彷佛触摸到那海岸、溪岸、湖岸、闻到自然的气味、在毛孔里感到浸水的潮湿、看见鱼、听见水里的气泡。也驱使我想要重新好好认识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水,看看我们的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带来了哪些祝福,带走了那些忧愁。

吴明益说过:“写的题材如果缺少知识性,所有的诠释都会在虚空里。”所以,他的作品越来越弃传统抒情美文,改为追求知识性。《家离水边那么近》可说是他作品蜕变前的,一个阶段的代表作,之后的他的作品,味道成熟许多。

其他推荐自然文学作品:

《小绿山之歌》(1995年)
作者:刘克襄

评语:《小绿山》系列三部曲是作者在小绿山进行自然观察的记录,有点像台版的《昆虫记》,平民化的文字,让没有自然认识基础的人也能够吸收消化,并学习如何进行自然观察。

《亚马逊河.探险途上的情书》(2003年)
作者:徐仁修

在徐仁修众多的作品之中,这本的文学气味比较浓郁,他一改平日的写作风格,以书信体裁,介绍亚马逊河风光,并与读者对话。

文: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