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注意!
頸椎椎間盤病變 (下)(二)

哪些疾病還有治療效果?

但是按照科學家們的設想,既然再生細胞因子可以分化成為任何細胞,那再生細胞的治療領域就可以有很多,比如治療腦卒中(中風)、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等。

眾所周知,神經系統的治療非常困難,至今全世界都沒有找到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方式。如果科學家們的設想實現了,再生細胞因子就能夠為神經系統的患者帶來一絲曙光。

作為國際再生細胞中心研究再生細胞治療。JD舉例說,美國的科學家對於帕金森病的再生細胞治療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階段,一兩年內有望進入臨床治療。

JD說:“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受損或死亡,把再生細胞因子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修復腦部,就能夠恢復相應腦區的多巴胺分泌。

“那將再生細胞因子對任何神經系統的病灶,都可能成為治療想要得到的細胞?”面對公眾的疑問,JD說,這正是神經系統治療的重點所在,有可能服用再生細胞因子進入神經系統後,並按照預先設想的路徑去發揮作用。所以再生細胞到底對哪些疾病還有治療效果,就需要科學家逐一地實驗。

JD說,患者可以透過再生細胞因子治療中風導致腦部神經元死亡造成偏癱等後果,再生細胞因子對壞死的神經元進行替代或促進腦損傷修復,這項技術已經完成多項成功案例,並且有數據支撐。

脊椎翻修再生治療可幫忙

JD說明,再生治療臨床上,如果進行脊椎再生治療後,病人症狀促漸改善,得到滿意的療效,就像老舊房屋的整修工程,非常棘手,卻依然易處理。

像是軟組織受傷、骨結構過度損傷、沾黏、神經損傷等問題錯綜複雜,再生治療自找出原因,再進行重新翻修,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JD表示,翻修手術通常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隨著翻修,頸椎手術失敗後再進行修復,處理上更為困難,需要同時解決數個問題才能得到較好效果。近年來,因“脊椎術後疼痛綜合症”就診比率有增加趨勢。

JD提到,進行翻修前,需要用先重新評估。以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X光、骨骼掃描、神經功能檢查,以及評估病患病情和身體狀況。

頸椎人工椎間盤治療是一項高難度的.因此,技術需要相當重要,更必備有精細有效細胞營養物。

此外,JD強調,頸椎椎間盤耗力的精細經驗,患應維持最佳狀態、手術中應有耐心,並有著人體工學的思維及工程力學的觀念,才能營造穩定而完美的手術效果。

30%以上30-40歲人口有頸椎椎間盤病變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超過40歲以上的人約有30%以上會有頸椎椎間盤病變,而且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比例,大部分的人通常經過保守藥物或復健,熱療及電療可促進頸部肌肉血液循環、使頸部肌肉放鬆及減緩發,將有助於解決發炎問題。

此外,也可以使用短期消炎止痛藥物,並改良姿勢與適度的休息,讓症狀更緩解。

JD說醫專欄
杜達勝
(B.S.Joseph Dung)
再生醫學研究所院長
電子郵箱:jdacademy1983@gmail.com
網頁:https://dwei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