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習慣性糾錯
讓正向枝椏開展(上)

犯錯的時候,大家第一時間會出現的情緒是什麼?苛責自己?怪罪別人?想辦法找到解決方案?或是上述皆有?這些都和自己從小到大被教育的方式有關係,如果父母大部分時間都以指出錯誤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孩子建立的思維模式可能都是偏向匱乏負面,自己做得不夠好等等。

一般採用過度批評教育方式的父母,其內心往往潛藏著未被覺察的心理模式或情感困境。這些內在問題可能源於個人成長經歷、社會文化壓力或心理防禦機制,最終通過教育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以下是常見的心理動因分析:

1.創傷代際傳遞:重複自己熟悉的教養模式

“我當年也是被罵大的”,父母將童年接受的嚴厲教育合理化,認為批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無意識複製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其次,心裡還有未處理的羞恥感,自己童年因錯誤遭受羞辱的父母,可能通過批評孩子來轉移內心殘留的羞恥(“只有完美才值得被愛”的信念)。這是心理學依戀理論中的“強迫性重複”現象,人傾向於在關係中重現熟悉的情緒體驗,即使它是痛苦的。

2.焦慮失控:用批評緩解自身不安

父母出現的災難化思維,即將孩子的微小錯誤放大為未來失敗(如“現在不糾正,以後就完了”),實則是父母對不確定性的過度恐懼。再來,這也是家長的完美主義投射,父母通過孩子的“完美表現”來補償自己的不安全感(如社會地位焦慮、自我價值感缺失)。而越是焦慮的父母越容易陷入“微觀管理”,通過不斷糾錯獲得短暫的控制感。

3.情感表達障礙:批評成為扭曲的溝通方式

長期處於情感漠視的成長環境,從未學會用溫和方式表達關心的父母,只能通過批評傳遞關注(如“罵你是為你好”)。也有一種屬於迴避脆弱感,指出錯誤比肯定優點更容易,因為表揚可能暴露情感需求(“肯定孩子=承認我需要TA”)。這裡面的典型話語便是,“誇你會驕傲”,背後可能是父母對親密感的本能防禦。

4.低自我價值感:通過貶低孩子獲得心理優勢

這可能是家長的一種自戀補償機制:某些父母通過貶低孩子維持權威感(如“你離了我什麼都做不好”),掩蓋自身的無能感。在高壓家庭底下的父母,或許潛意識會抗拒孩子超越自己,因此用批評壓製孩子的獨立性。這是相對危險的信號,當父母將孩子的成功視為對自己的威脅時,批評已成為維護自尊的工具。

5.社會文化內化:扭曲的“挫折教育”信念

當社會崇拜苦難,堅信“吃苦才能成才”,將批評等同於“鍛煉抗壓力”,忽視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挫折教育信念也會產生糾錯型父母。也有一種是集體主義壓抑,在強調服從的文化中,父母可能更關注“糾正偏差”而非個體成長需求。這類父母常陷入“為孩子好”的道德優越感,卻看不到教育中的權力壓迫。

整理:游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