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親密關係Ⅰ: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
親密關係中的痛苦,往往源於我們自身的創傷。
我們習慣將憤怒指向伴侶,指責對方不夠好、不夠愛自己,卻很少意識到,真正的痛苦來自內心的匱乏——那些未被療愈的自我懷疑、不被愛的恐懼,以及深藏的需求。
爭吵和冷暴力看似是攻擊對方,實則是變相的求救。
我們寧願用憤怒武裝自己,也不願面對脆弱,因為心碎的滋味太痛。
但親密關係不是戰場,伴侶也不是敵人。
關係的衝突,本質上是自己與自己的衝突。
沒有人能真正滿足我們的需求,也沒有人能替我們承擔痛苦。
快樂或痛苦,最終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自己。
當我們停止向外索取,開始向內療愈,關係才會成為真正的鏡子——你如何愛自己,就會如何愛對方;你如何對待伴侶,其實正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真正的親密,不是依賴,而是成長。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5.《親密關係Ⅱ──實作篇:活出情緒成年,從破碎到完整的情感必修課》
作為百萬暢銷書《親密關係Ⅰ: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的實作篇,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將親密關係拆解為月暈、幻滅、內省與啟示四個階段,結合多對伴侶的經驗,整理出四十五道關係課題。
透過“故事/主題分析/實用指南”三個步驟,帶領讀者看穿關係的迷霧,直視內心最真實的情緒。

6.《我為什麼離不開?:高敏感、情感匱乏、習慣與屈從……識破有毒關係中九種掠奪伎倆與八種獵物特質,看清無法離開的原因,透過心像練習擺脫控制》
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甚至“應該”被這樣對待嗎?獵物的掙扎、掠奪者的策略:一次深刻的情感災難!9大情感陷阱×8種獵物特質,法國頂尖心理師教你如何破解情感操控,贏回自信與尊嚴。
所有人都需要這本書,因為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獵物或成為可以幫助獵物的那個人。
除了親朋好友、家人,倘若司法人員與大眾能夠理解有毒伴侶關係中的因果,不再一味指責,而是給予理解、支持與幫助,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讓獵物自救,脫離有毒關係的控制。

7.《我們為什麼缺乏安全感:揭開情感創傷與有毒關係的真相》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情感矛盾,如依戀與厭惡並存,以及對他人認可的渴望。
它引導讀者向內尋找和向外探尋,提供一場深度的“體檢”,幫助建立真正的聯結。書中分析了多種“有毒關係”的本質,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假朋友、戀愛腦、討好型人格等,結合科學和情感角度,追溯和理解個人的過去,以及大腦如何根據經歷構建內在心理。
作者瑪麗亞・埃斯克拉佩茲通過真實的咨詢案例,探討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建立親密關係,解釋了依戀模式與創傷成因。
書中還提供了理論圖解、情感測試和療愈方法,幫助讀者識別痛苦的人際關係背後的模式。
通過自我檢測和自我療愈,讀者可以找到被忽視的內在模式,建立自我邊界,減輕情感負擔,最終找到自己的安全地帶。

8.《和解練習:給曾受家庭創傷的你》
這是一本探索心理學與家庭關係的書籍,作者羅志仲分享了他如何將所學應用於與父親的相處中,最終實現了18年冷戰後的和解。
這本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在於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打破痛苦與孤獨。
書中探討了青少年對未來的困惑、成年人事業失利時的挫折與焦慮,以及照護老年人的無奈與無力。
羅志仲鼓勵讀者勇敢求助,認為向外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勇氣的表現。
書中不僅融會貫通了托勒的主要著作,還結合了薩提爾模式冰山探索的實踐,分享了上千場演講與工作坊的經驗。
如果你已經成功走出艱難的家庭關係,書中會讓你看到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尊敬與讚許;如果你仍在掙扎,這本書或許能為你提供安慰與方向,幫助你找到內心的支持與力量。
羅志仲相信,唯有不斷地經驗與接納,才能從痛苦中走出,實現自我成長。
整理:游晼婷
圖取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