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暖風吹棉花,生活的織物

引文:棉花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和一項傳統,它植根于人類文明的核心。棉花每天都与我們相触碰。它是千百万小農和勞動者的生計來源,包括婦女及其家庭,并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做出重要貢獻。藉著世界棉花日的到來,今天《新氣息》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棉花是如何從一件農田里的作物變成一件時尚服裝的。

棉花”這個詞源自阿拉伯語,來源於阿拉伯語單詞在馬可波羅的著作第二章中,他描述了一個稱為和田(Khotan)的省份,位於突厥斯坦,也就是今天的新疆,這裡棉花生長豐富。這個詞在12世紀中期進入羅曼語族,並在一個世紀後進入英語,因此有了英文名cotton。

棉花其實不是“”,而是花凋謝后的果實,是棉鈴里保護种子的絮狀纖維。這种絮狀纖維,經過簡單加工后即可紡紗織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野生棉种類繁多,不過其中只有四個种被人類長期選擇、馴化和栽培,它們是:亞洲棉、非洲棉、陸地棉和海島棉。

●棉花種植的歷史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五至四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元年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种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中世紀棉花是歐州北部重要的進口物資,那里人自古以來習慣從羊身上獲取羊毛,所以當听說棉花是种植出來的,還以為棉花來自一种特別的羊,這种羊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所以德語里面的棉花一詞直譯是“樹羊毛”。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棉花品質更好,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占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种都原產于墨西哥的陸地棉。

1.從種子到原棉

与番茄、辣椒和其他植物類似,棉花植物在本質上是多年生的。然而,為了每年都能獲得均勻和令人滿意的產量,人們將其作為一年生植物進行栽培,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棉農的工作涵蓋了棉花種植、維護、生產和收穫的多個方面。首先農夫會挑選適合的棉花种子,第二步是做田間准備,包括:耕地、施肥和排水設計。然後根據氣候條件進行播種。在種植發芽,長出植株之後,農民就要進行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工作,包括:灌溉、防治病虫害、去除雜草、施肥與營養管理、修剪與整枝等等。每年八月到十月是收成季節,農夫可以選擇手工採摘或使用機械收割機進行收割。手工採摘能夠保護棉花的質量,但耗時耗力;機械收割效率高,適合大規模種植。收割後,棉花農就會銷毀植株,以便來年春天再種植。接著,棉農需要將籽棉進行初步處理,去除其中的棉籽、葉片和其他雜質。清理後的原棉需要進行乾燥處理,以防止霉變。乾燥後的棉花會被壓縮成棉包,運輸到加工廠。

2.從原棉到棉纖維

棉花的清理與加工過程是將新鮮採摘的棉花處理成可紡紗的純棉纖維的步驟,通常由棉花加工廠來負責,清理與加工過程也有很多到工序,簡單來說分為四個部分:

一、去除雜質

採摘時會帶有大量的雜質,如葉片、細枝、泥土等。這些雜質需要在第一步過濾掉。這一過程通常會使用棉花清理機械,如棉花轎車或初步清理機。這些機械通過震動和篩分等方式去除大部分的雜質,為後續的深度清理做好準備。一些工廠會使用風力分離機,利用氣流將較輕的雜質與較重的棉纖維分離。

二、軋花

棉花被放入軋花機,將棉籽從棉纖維中剝離。棉籽會通過機器的出口排出,棉纖維則會通過另一側的出口被送到下一步。去籽後,纖維稱為皮棉(Lint),而剩下的棉籽可以用於榨油或作為動物飼料。

三、棉纖維檢測

去除雜質和棉籽後,棉花需要根據纖維的質量進行分級。這個過程根據多項標準進行,如:纖維長度、纖維強度、潔白度、純淨度。

四、棉花打包

完成分級的棉花會被壓縮成棉包,每包大約重達200到250公斤,方便儲存和運輸。這些棉包會被運送到紡織廠進行進一步處理。

經過這些過程後,棉花已經從原本帶有大量雜質的形態,轉變為純淨的棉纖維,為紡紗和製布做好了準備。

3.從棉纖維到紗線

棉纖維並不是布料,還不能用來製作成衣服。我們還需要紡紗廠來接手下一步工作,將棉纖維變成一筒筒的紗線。紡紗廠裡有許多功能不同的大型機器,透過一個很長的過程來生產紗線。包括:

開棉機:打開棉包,將纖維打散成較小的棉團,並進一步去除殘留的雜質。
清棉機:纖維進入清棉機,進一步清除微小的雜質,這有助於提高後續紡紗的質量。
梳棉機:梳棉機內部有大量鋼製梳針,它們將棉花纖維梳理成平行排列的狀態,這樣可以將長纖維與短纖維分離,同時去除剩餘的少量雜質。梳理好的纖維逐漸形成長而平的棉條。

牽伸機:棉條形成後,會進行牽伸處理。牽伸機將多條棉條合併並拉伸,紡出的紗線均勻一致,棉條變得更細,並形成稱為預粗紗的半成品紗。
粗紗機:預粗紗進入粗紗機,進一步被拉細並捻合,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粗紗。粗紗的纖維排列更緊密,並具有一定的拉伸強度,這有助於後續的精紡過程。

精紡機:粗紗進入精紡機,進一步拉細並捻合成最終的棉紗。精紡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高精度的捻線處理,捻度(紗線的扭曲次數)對紗線的強度和彈性有重要影響。
不同的紡紗技術會選擇不同的捻度,以適應不同的用途和布料特性。
繞筒機:紡好的棉紗會被繞在紗筒或紗管上,以便後續的使用。這些紗筒可以直接用於織布機,也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如染色或捻線。

紡好的紗線會經過質量檢測,確保其強度、細度、均勻度和捻度等符合規格要求。質量不合格的紗線會被篩選出來進行重新處理。完成質檢的紗線會被打包並標記,根據質量、細度等進行分類,準備運往下一步的織布或染色工廠。

4.從紗線到胚布

紡織廠接到訂單之後,就準備紗線和氨綸等,進行紡織工作。第一個步驟是整經,也就是將將原紗透過紗架轉換成經紗,然後把經紗挂在漿紗机的紗架上,透過漿槽內的漿液來漿紗,以提高其可織性,接著將經紗烘乾。再經過分紗架分層,整合成織布經紗。整理要上織布機的經線,跟著就要上線,把從整經架上取下的全經線捲入織機的經軸內。下一步就要穿綜,即根據穿綜圖將各條經線依序穿過指定綜片的綜絲眼孔內。準備就緒後,織布機便開始織布。織好未經整染的布料,稱為胚布。

從農場到成品服裝,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幾個階段。
棉花變成衣服的過程

結語

同學們,在經過了以上這麼多,這麼長的過程之後,胚布終於完成。不過,胚布還需要染色和整理才能成為可用來製作衣物的布料。布料還得送往製衣廠進行裁剪與縫製,才能變成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原來一件衣服從田園到衣櫃的這個過程,是需要經過這麼多人員的勞作與付出,並且耗費許多的資源,比如:水、電、石油(運輸)等。一件衣服著實得來不易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愛惜衣物,保持衣物的乾淨,還能穿的不要丟掉,改掉喜新厭舊的不良習慣。這是我們對棉農、對紡織廠、製衣廠人員的最好的感謝與敬意。

●你是否知道?
★10月7日是世界棉花日
★全球前五大棉花生產國為中國、印度、美國、巴西和巴基斯坦,其總產量占全球產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糧農組織的數据顯示,2021年,估計世界棉花產量約為2600万吨,棉花貿易量為1000万吨。
★棉花是千百万小農、勞動者及其家庭的重要謀生手段,為他們提供了就業和收入。
★棉花出口是不少低收入國家的重要創匯來源,有助于他們支付糧食進口費用
★据估計全球約有3200万農民生產棉花,其中近半數為婦女。
★約80%的棉花用于服飾,15%用于家居裝飾,其余5%主要用于非織物用途,如過濾和填充材料。

整理報道:戴舒婷
圖取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