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本土绘本开花《阿婆的味道》采集客家文化

【故事有但资金缺 好友结伙成助力】


《阿婆的味道》不仅仅阐述擂茶故事文化,其实串起来的还有咱们客家童谣味、割胶时期传统朴素的团圆味。

来自本土古晋绘本著作《阿婆的味道》总召集人官惠玲,自己喜欢绘本,也向各方实地采集了许多文化故事。《红肚兜男孩》是她的第一本作品,彼时客家擂茶故事其实早已收入囊中,但只限于躺在自家电脑的一个文档,她笑,资金是当时欠缺最大的东风。绘本另一个作家罗诗琴则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也会经常聚在一块细诉自己种种的绘本想法。在提出擂茶故事这个初始蓝图后,诗琴鼓励她放胆做也表示可以一块儿加入,接着前同事洪诗川抛出橄榄枝,尔后关惠予,这位早期一起组织与参与绘本共读的妈妈也毫不吝啬提供各种资料协助,并马上介绍自家侄女,关净文与关荔文两姐妹加入成为绘画伙伴,关键人马组成后,前后花了两年进行集体创作。

本土绘本《阿婆的味道》是一场集体创作,图为众团队合影。左蹲者为总召集人兼书本作者官惠玲、站者ILLUSTATOR STUDIO出版社业主兼绘本艺术指导洪诗川、绘本画者关荔文与关净文、资料收集关惠予与绘本另一作者罗诗琴。


本职是砂拉越大学语言学院高级语言老师兼选修科主任,官慧玲日常生活本已相当忙碌,其实团队的大家也一样都有各自主业和家庭要忙碌,所以,这一个绘本是趁大家闲暇时开线上或线下会议,慢工出细活雕琢出来的产品。


【喜欢收集文化故事 特意加入客家童谣】

《阿婆的味道》讲述90年代橡胶生活下的婆孙情,绘本也带出了客家童谣与擂茶文化。


经费后来一部分得到砂拉越基金局的赞助,但其实并不够,团队自己也掏腰包花了一些钱。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庆幸得到各方协助,比如客家公会举办的擂茶烹饪活动、公会提供平台给绘本举办推介礼,都让官惠玲不胜感激,里头的故事主轴由慧玲负责,而诗琴则负责食谱撰写。亲身感受客家文化,去考古当时候社会形态,这些都是官惠玲本来就乐于参与的一件事。绘本万千风格,她这类偏向于文化采集,也是心头好。在本地出版绘本其实还属于萌芽阶段,就像官惠玲所说,各花入各眼,这类绘本珍惜的人就会看见它的价值,就会想要收藏。


但是阿嫲的味道这个故事已经和原型不大一样,因为自己想要呈现的时代是90年代橡胶时期以及客家文化的童谣。书本里面有一首传统客家童谣,官惠玲标上了读音但是没有音标,主要客家人来自各地,基本上各地有属于各地的发音,不想标上去有误导性质就不放了。如果有兴趣想要跟着读,其实网络上直接搜寻名字就可以找到。两位作者都是客家人,而绘手两姐妹虽然不是客家人,但在客家语境中长大基本都听得懂也能说。


阿婆这个名字来自关惠予,一开始官惠玲原版为外婆的味道,但是惠予提议,既然绘本带出了客家文化,何不连名字也跟着一样按照客家读音直接改为“阿婆”。童谣是一个籍贯语言中很特别的存在,但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已不再熟悉方言,虽然是社会进展必然的变化,但官惠玲还是觉得很可惜,所以这一次,她特意融入了客家童谣在绘本里头。


关惠予自己的妈妈来自打铁街,他们的客家话有些不一样,现在其实也已经很少听到了。如果自己这一代不说,基本也就很难再听到了。是以,她非常希望这种最直接能代表文化、直接凝聚拉近大家距离的语言能继续保留传承,即便某一天这个语言真的绝迹了,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还保留着纸质的传承。当然身为姑姑的她最是欣慰看见两名侄女在整个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双语版本是华国各一本 为了优化绘本阅读感】


这一本书最终决定印上两种语言华文国文各一千本,其中国文版本由诗琴负责翻译,然后慧玲的同事协助校对。决定出版双语版本,一方面除了感谢砂拉越基金会的赞助,一方面也希冀散播到他族的绘本,能促进双边更友善的对话。有些朋友询问,为什么不要直接打印双语版本,那不更省事吗?这些盘算一开始团队也有考虑过,只不过如果双语打印,那么图片就多少会被遮住,而大家更希望阅读的大小朋友都能细细观看图片后感受绘本的乐趣所在,所以,最终还是决定最大限度保留图像可以呈现的样子。


数量的话洪诗川考量过,其实按照他们售卖步伐,官惠玲上一本的红肚兜男孩花了三年售罄。他预计阿婆的味道也许三五年可以完售。这一回,志在聚集同好,看看大家可以“碰撞出什么火花“的想法去进行。看似佛系经营,但是绘本的每一处都有各自的细节考量不马虎。尤其这种文化书籍出版注重的是长远输出,吸引和拉拔优秀人才以及打造优质本土创作,是除去经济效益以外,更需要去关注的东西。


【每个反馈感受都珍惜】

官惠玲分享,书里这句话让友人泪目,想起了自己过去与亲人的相处点滴。


目前官惠玲已经收到一些朋友阅读后的反馈。其中一个感受比较不一样,朋友自己所感受到的客家擂茶文化是欢乐的、大家一起齐聚感受分享的喜悦。反观阿婆的味道则是偏哀愁的氛围,虽是励志向上,但整体氛围走向和朋友的日常有所不同。洪诗川分享,最开始大家一起解剖故事,然后在推动情节与情绪铺垫方面,发现需要改变一些文字,所以改变了阿婆的结局。


团队也会一起商量,这个幼小的孩子在面对一些分离或是孤单感时,会有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所以绘本里头主人家的情绪刻画,大家都是摸索着一块商讨出来的版本。希望能让读者体验到情绪起伏,带出故事的镜头感,这一方面过去在大学任教教导动画设计的诗川就比较有经验,所以他提出情绪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合人物的成长曲线,前后需要做什么改变。官惠玲分享,这最终出版的文字,已经是她修改七八次后的成品。

绘本两位作者官惠玲(左)与罗诗琴。惠玲负责故事主轴,诗琴负责食谱撰写以及国文翻译。


官惠玲认同,每一个人感受的擂茶文化都会因自己的家庭氛围而不一样。她认为,阿婆这个灵魂人物其实也是家族的凝聚力,很多时候大家族还会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家有两老,老人家若然不在,大多时候也意味团圆远去不再,而这也是她自个儿的亲身体会。有朋友告诉她,里头的“很多时候,她觉得生活里好像只有阿婆”这句话让人泪目,唤起了自己与亲人的相处点滴。


堆砌文化得到了什么反馈呢?就是有一批来自短廊的读者特意下来购买绘本,因为他们说“那是我阿婆讲的话、煮的食物”。有朋友说,从没想到自己平常吃的食物会被画在纸上、写进书里,非常难得与感动。即便画家两姐妹也表示虽然在家中讲客家话, 但是生活里面从来没有擂茶,这也是她们第一次深入了解擂茶文化,也如作者心所向往,不经意间体现了文化传承这件事。

本土绘本系列1

报导:游晼婷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Check Also

我们与循环经济的距离(六)消费者是循环经济 最根本的驱动力

每个人只要生活在一个社区里,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