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缓和医疗
任務 永無止境(上)

曾月清醫生積極投入教學。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緩和醫療照護地圖”,這份地圖強調了世界各地對成人和兒童緩和醫療的需求和現況。

2020年發布的第二版本顯示,雖然整體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廣泛的差距。

例如,在亞太地區,有些國家,如寮國幾乎沒有任何緩和醫療活動,有些國家如澳洲則將緩和醫療發展成熟並整合到醫療體系中,還有一些國家介於這兩者之間。

緩和醫療的發展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因為人們的醫療照護需求不斷變化和發展。

但它的基石必須是“教育”,以及藥物的可及性和健全的實施計劃。這就是所謂的“公共衛生方法”。

砂拉越政府與連氏慈懷-APHN於2023年4月在古晉簽署諒解備忘錄。坐者左起為砂副總理拿督阿瑪沈桂賢和馬來西亞安寧療護協會首席執行長Dr Ednin Hamzah。曾月清醫生(後排右3)與培訓教師們合照。

改善人口甚至社區的健康,需要多管齊下。僅僅依靠政府制定政策是不夠的,僅僅培訓醫療人員也是不夠的。

以常見的疾病如糖尿病為例,即使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接受過關於糖尿病的培訓,如果沒有對公眾進行關於糖尿病的危險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和親人的教育,情況也不會改變。

將這個概念應用在緩和醫療,教育的需求擴展到三個群體,即醫療人員、病人和家屬,以及社區和社會。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醫療人員應該了解一些關於緩和醫療的知識,但接觸和培訓的機會卻因地而異。

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許多亞太國家,已經建立了培訓緩和照護專科醫生的途徑,但與整個醫療人員群體相比,他們只占極少數。

事實上,這麼少的人是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需要緩和醫療的病人,但他們也不需要這樣做。

許多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不是很複雜,其他醫療人員在經過一些培訓和支持後,也能夠滿足這些需求。

那麼,哪些醫療人員應該學習一些基本的緩和醫療知識,他們應該學習哪些內容呢?

本文作者:曾月清醫生(Dr Noreen Chan)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的一位資深安寧緩和醫療顧問。她曾在新加坡、英國和澳洲接受培訓,從事安寧緩和醫療工作超過25年。她對教育充滿熱情,因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得以塑造未來”。

注:亞太安寧緩和醫療暨安寧照護大會於4月23至26日在古晉召開。

文 : 曾月清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