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壓誤區:少鹽不等於少鈉,醬料和加工品才是“隱形高鈉炸彈”!

談到高血壓,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少鹽”。但很多人煮菜雖不加鹽,卻為了增加風味大量使用醬油、蠔油、辣椒醬、番茄醬等調味品,結果攝入的鈉反而更多。

加工肉類如肉乾、香腸、火腿、午餐肉等,為了延長保存期而添加的防腐劑,本身也含有高量的鈉,吃多了無形中就把血壓推高了。

她說,高血壓患者常忽視攝入高鉀食物的重要性。鉀能平衡鈉對血壓的影響,深綠色蔬菜是絕佳來源,而香蕉雖也含鉀,但含糖量高,不宜大量攝取。想控制血壓,建議多吃蔬菜而非水果,因為三高互相牽連,一旦血壓高,血糖升也只是時間問題。

“湯類、炒飯、炒粿條等粉類外食,鈉含量也偏高,一碗肉骨茶的湯可能就含有一天的鈉攝取標準。建議外食族避喝湯,不將菜肴的醬汁澆在飯上,相對來說,經濟飯若選擇得當會是更理想選擇。”
她認為,在家煮食則更容易控制。避免醃製品如鹹魚、鹹菜,少用調味醬料,多以蒜、姜、蔥等天然香料提味,這樣情況下除了比較健康,也能攝入更多蔬菜,從而增加鉀攝取,緩和鈉的負面影響。
黃曉薇也說,在熱量攝取適當的前提下,牛油果是很好的食材,因其富含纖維及優質脂肪,並且鉀含量高,可輔助平衡膽固醇與降血糖。而平時不被注意的麵包、餅乾,其實鈉含量也相當可觀,若長期攝入不當,不僅升血糖,也加重高血壓風險。
控脂誤區:戒口不等於戒掉一切脂肪,搞清好脂壞脂才重要!
黃曉薇說,許多高膽固醇患者誤以為“不能再碰含膽固醇的食物”,像是海鮮、內臟、雞蛋等就完全不敢吃。但事實上,食物中所含的膽固醇(如雞蛋或海鮮)對我們血液中的膽固醇影響沒那麼大,且人體肝臟每天也會自然製造膽固醇,相比之下,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才更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才是大敵。
很多超市植物油打著“無膽固醇”的旗號,其實植物油本來就不含膽固醇,這類標語反而容易誤導消費者。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關鍵,如水煮蛋對膽固醇影響不大,但若做成奶油蛋、煎蛋等高油煮法,膽固醇升高風險就來了。

日常生活中,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也要謹慎控制。外食常使用棕油,含50-60%的飽和脂肪,因此脂肪攝取量偏高。若改在家烹飪,建議使用橄欖油、葵花籽油等較健康的油脂。
想降低膽固醇,還要多攝取水溶性纖維,像是燕麥、秋葵、鷹嘴豆、玉米、牛油果等,它們在體內形成黏液,幫助排除多餘膽固醇。但要注意,燕麥雖好,吃多卻容易升血糖,所以需適量。

同時,攝取Omega-3脂肪酸也能有效提升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例如魚類、亞麻籽油、核桃、奇亞籽、澳洲堅果、豆腐、不加糖的豆奶等,都是健康好脂肪的來源。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攝取“油”不是為了降低膽固醇,而是為了提升好的膽固醇來平衡壞的膽固醇。
報導:楊麗華
部分圖片取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