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健”设

从3月18日到今天,时间过去了七个多月,这半年里我们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经历了前所从未经历的防疫、抗疫之战,从行动管制令到有条件行动管制令,6月10日我们进入复苏式行动管制令,开始可以跨州,逐渐恢复运动、休闲、宗教等活动,多数商店重新营业,学校也陆续复课。我们纷纷回到了原本的工作或学习场所,回到原来的社会环境。然,这些看起来一样的人事物,感觉却不同了。

复苏之路 从何适应

数个月前,我们被迫适应行管令的种种限制,现在我们依旧必须适应复苏期间的种种变化。各种的不确定与改变,让人踌躇,甚至产生焦虑与抑郁的情况,来到疫情反复的后疫情时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以从容稳健地的脚步走在这段复苏的路上?本地著名心理师林明申分享咨商辅导技巧的名言:“世上没有通往真诚的道路,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同样的,没有适应的道路,适应本身就是道路,在这个期间,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在适应了,一般以心理学来说,人经过一个很大的冲击或者比较大的震惊事件,需要一段大约两周至三个月的一个过渡。

我们从一个现象来看,无数的点形成了一条线,所以它就是一个变化,一个变动的过程,在行管的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自在相聚,习惯这样的生活后,我们突然又要回去面对工作,如果公事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那可能就会呈现出懒散的状态。“行管令期间,我和太太都感觉每天时间过得很快,睡醒后吃了早餐,各忙各的,就过了一个上午,又到了晚上,我们发现整个行管期间我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刷喜欢的影片、文章、上网课,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当我们得回到规律的生活,正规地安排作息时间,就会觉得提不起劲”。进入后疫情时期,种种的新常态让我们看见不同的人的不同反应,明申在咨商辅导时接到一些因为焦虑而对上班这件事是有恐慌的案主,也有一些是有不合理的担心的案主。

一个人会承受什么样的情绪压力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会因为很久没有上班,而带着期待与雀跃的心情,有些人则相反。对于有情绪压力的人,我们必须看看他是因为环境变得有压力,还是他的人格特质挑起他的担忧。在情绪的部分,明申以心理学界备受认可的大五人格特质来作分析:“ 这些特质包括: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情绪不稳定性,一般简称为OCEAN

O 代表 Openness to experience 开放性,
C 代表 Conscientiousness 严谨性、坚持性 ,
E 代表 Extraversion 外向性 ,
A 代表 Agreeableness 亲和性,
N 代表 Neuroticism 情绪化、对周围环境敏感。

每一个特质并不是二分法,比如开放或封闭,而是看对方比较偏向那一个点,从1至10点往上游移,而且必须从五个特质合并来看对方。

这每一个特质并不是二分法,比如开放或封闭,而是看对方比较偏向那一个点,从1至10分往上游移,而且必须从五个特质合并来看对方,参看右图,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并不一定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一个人有困扰,环境是一个刺激源(诱发因素),它会带出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笔者以A先生的例子请教:“重返工作岗位一个月,A先生发觉自己没有工作的动力,看见这样的自己他感到忧心,却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现金周转压力,公司削减雇员薪资,这增加了A先生的忧虑,面对家人,他感到压力更大,感觉一切似乎会变得更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原本的计划如今都进行不了,加深了他的无力感,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也不知道自己想怎么样。”不少人面对和A先生类似的情况,处在深度的无力感与压力中,这些人可以怎么做而身边的人能如何协助他们?

明申建议,先了解对方的情形,协助他看到他的压力源,再针对压力源做可控性的预防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他的压力源是财务问题,那么要看,那是对于未来,他所担忧的、想象的,还是真的目前已经受影响了?如果已经受影响了,层次到哪里?有什么对应策略?那如果是未来的,即还没有发生的,会发生的几率是50对50,现在他可以怎么做呢?这时候不妨考虑增加自己在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而不是莫因担忧而变成表现失常。明申提醒:“人的头脑所担忧和担心的,往往是还没有发生的事,并不是说不可以想,而是要往一个有导向的,有助益的方向去思考,而不是空转的担心,不断地反刍问题,却没有着力点地去看到压力源是什么”。

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困扰因人而异,心理师林明申建议,如果有心理或情绪困扰,不妨找专业的辅导志工谈一谈,本地有很多辅导的团体可以提供免费协助。

如果真是因为薪资的减少而带来生活上的问题,就先从一日三餐来处理。马来西亚有很多的慈善机构都有捐助食物,若真遇困境这些机构单位都会乐意捐赠食物。三餐问题解决了后,接下来就要看绑定的开支,比如房贷、车贷,之前政府让人民免付贷款六个月,手上就有笔现金,目前应该还能支付。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我们担心的是我们投射的未来,而不是真的发生了。如果真的发生了,在解决三餐问题后,就要重新看看我们的开支,哪一部分之必须支付,而哪一些是可以减少的,如果收入依然不足或许就代表平时的理财方式不佳或是消费方式太大。在这种情况下节流不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更棒的是要开源,就是在能力范围,情况许可下,可以怎么样的多增加一些收入。

看不见的病毒 最叫人不安

回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习惯,若旁边有人咳嗽我们会感到紧张,这些都是病毒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不过这样的一个焦虑是必要的,人有焦虑才会紧张,紧张的情况下才会谨慎,所以适当的焦虑其实是为了保护身体,这不是一件坏事。只不过,如果是过度的,而且投射未来的,没有合理化的焦虑,那就是恐慌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比如有一些人因为对病毒的担心,而处处感觉不安全,不仅自己勤洗手,勤消毒,所有使用前和使用后的东西,都会以消毒剂消毒,不仅要求自己保持绝对的卫生安全,对家人孩子也这要求,没有经过消毒的东西他绝对不碰,否则心里会感觉毛毛的,即便已经消毒,他依然对所接触的东西,仍然感到不安全。这变成是一种思维强迫症,而且变成行为的强迫,这种情况必须透过情绪疏导,重新走回认知行为疗法,从想法部分“对症下药”。每当这样的担心泛起,他可以告诉自己,放慢速度,慢慢地喷,慢慢地做,即使接触到东西,只要去洗手,不摸眼睛、鼻子、嘴巴,那是没事的,细菌不会通过手进入人体,回到我们最基本的行为的训练,透过持续的练习强迫的行为会逐渐好转。

幸福五元素 增加生命活力

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在,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只能无所事事等疫情过去。始终抱着乐观与正向的角度来看待疫情的明申,分享了正向心理学之父Martin Seligman所提出的PERMA幸福五元素,分别是正向情绪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际Positive Relationships、生命意义Meaning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明申建议将PERMA元素运用在生活之中,使自己达到心盛。“我们可以做一些让我们感觉到正向情绪的事,比如种花、散步,全心投入其中,就是开启心流,使人忘记时间,接着透过花草与周围的人建立关系,比方说将亲手栽种的花卉送给他人,以送花的分享将喜悦带给他人,如此就能从中找到做所的事的意义,与自我的价值值,如此,便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创造成就感。”

林明申建议将PERMA元素运用在生活之中,以增加生命活力。

了解了幸福五元素之后,我们便可以试着把这些元素融入自我的生活之中。以下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读者们也可以各自发挥创意:

正向人际:试着联络一位你很久没聊聊的老朋友,和他叙叙旧。或是写一封感谢信给你想要感谢的人,并亲自交给他。

生命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看看是否和他人有关。也可以试着为了你所认同的志工团体付出服务。

成就感:好好享受努力的过程,并且在努力之后接受你所的得到的结果。有时候成就感未必来自于结果,而是来自你在过程中的成长。

正向情绪:试着用更乐观的角度看世界,找出小确幸以及值得开心的事情。

全心投入:在做工作时,或许可以选择一些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些挑战,但又不会超过范围的,并且全心投入在该任务中。

在不确定中 梳理出积极面

一转眼,2020年已经过去了五分之四,年末将近,往年这个时候年度计划都已进行得七七八八了,新一年的计划也开始准备着写,然而,接下来疫情会如何这依旧是个未知数,环境中的种种不确定性,使人们对眼前的未来也感到难以掌控与计划。在采访的近日,全球每日增加30多万感染者,感染不代表一定死亡,只代表会和死亡很接近,感染者身心会很辛苦,必须接受隔离被治疗,而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定,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受感染的人。

对此明申也有同感,不过他认为这样的难以掌控是很好的一堂课:“换个角度来看人们能意识到,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连什么时候走、怎么样走也不能决定,疫情叫我们看到世事的瞬息万变,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它提醒我们,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我们不在了,我们想留下什么,有什么遗憾的,有什么想做的,有什么一直没去实践的。”明申觉得疫情的不确定性可视为一种“消极中的积极”,让我们很被动地接受无奈,很被动地看到不确定,可是这不确定当中也有宝贵的一课,因此他建议,不妨以喜心来看待,别将这视为‘坏事’,利用这个时候,认认真真地坐下来好好做有导向的思考,整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

他常说,人要不断整理自己的梦想,整理自己生命的意义,他觉得新冠状病毒除了让人们学习谦卑之外,也让大家停下来认真想一想,退休之后体力不支,待在家里生活该怎么过,生命的好消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还有体力,只不过因为而受限制,而不是已年老到走几步路都会累的时候,才来思考我们的生命要怎么过。所以处于后疫情时代,明申认为,以存在主义所说的,经历了的事情,我们能赋予它那些意义,我们有选择的意义,创造价值的意义,经验的意义,这些都非常棒。

结语:

针对后疫情的心理状况,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不一样,很难给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答案,他鼓励有心理或情绪困扰的人,不妨与有经验的辅导志工谈谈,透过了解能根据人格特质给予更贴切的探讨,从个人的情绪、人格特质、压力源等着手,讨论出更加有用的方案以及有效的行为来应对。

报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