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署於8月5日至14日,在日內瓦舉行第5.2次會議,全球175個國家在這次會議中試圖達成全球首項《塑料公約》。倡議者希望這場會談能促成具約束力的減塑生產目標,不過,中國、俄羅斯、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反對這些措施,轉而主張加強塑料回收。在馬來西亞方面,超過100個民間組織於2025年7月提交聯合備忘錄,敦促政府在此輪談判中扮演積極角色,作為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應引領區域,推動具約束力、能限制塑料生產、淘汰有害化學物質並強化廢棄物管理的全球協定。

污染是管理使用失當
恰巧就在會議開始的這天,本報刊登了一則來自於法新社,標題為《塑料污染嚴重威脅健康》的報道。該報道指出,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全球正面臨一場“塑料危機”,每年花費各國政府與納稅人高達1.5兆美元,以應對日益加劇的傷害、失能與死亡,這些問題源於塑料對土地、海洋以及人體的污染。塑料生產正朝著2060年增至三倍的趨勢前進,目前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而約有8,000百萬噸塑料正在污染地球。
馬來西亞塑料製造商工會(MPMA)砂分會會長溫雲華(Eddie Oon)針對該報道向本報做出回應,他指出,真正的問題不在塑膠,而是我們如何管理與使用,塑膠是材料還是垃圾,取決於我們的行為:“塑膠不是敵人,而是人類科技與資源整合的成果。污染不是塑膠造成的,而是人類對資源管理的失敗。要減少污染,重點不在禁用塑膠,而在於如何善用、回收與教育民眾,讓塑膠成為永續的助力。”他表示該份研究報告主要聚焦在塑膠污染對人類健康與自然界的風險,但沒有全面討論塑膠的原料來源、其製造與生產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效益,以及污染問題背後是人類行為的責任,而非塑膠材料本身的錯。真正該被檢討的不是塑料,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對資源的不當管理,就讓塑料背負原本不該承擔的罪名。


解決石油副產品問題
溫雲華從一個回收與再造業者的觀點來看待塑料,這個被稱為“Plastic”的物質,是一種材料而非廢料,不是十惡不赦的“壞東西”。塑膠原料多來自石化產業的副產品,比如:乙烯Ethylene、丙烯Propylene、苯Benzene、甲苯Toluene等,這些副產品多數是在煉油或天然氣裂解過程中產生的。如果將它們直接燃燒處理,會釋放溫室氣體與有害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2.5微米懸浮微粒,二氧化碳會加劇溫室效應,而其他兩者對於人體呼吸系統與心血管健康會造成傷害。如果這些副產品不是透過燃燒回收再利用,或以封存技術來處理的話就會產生污染。此外,某些液態副產品若洩漏或處理不當,也會污染水源與土壤。
因此,把石油副產品製成塑膠是一個處理辦法,這麼做就不會浪費高價值化學資源,同時也可以“創造附加價值”,對整體產業帶來經濟利益,比起直接燃燒或儲存更有利可圖。若全球減塑,煉油與裂解廠就需面對“副產品滯銷”的問題,產業效益、下游產品與就業都會受影響。
為人類社會帶來好處
其實,塑料本身是一種性能優異、用途非常廣泛的好材料,它為現代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可能。他舉例,在醫療方面,輸液袋、輸液管、手術器械、疫苗包裝、病床,全靠高潔淨塑膠來支撐;在乾淨水源方面,PE和PVC水管讓自來水安全送到家家戶戶的水龍頭和工廠生產線;在汽車與電器方面,塑料外殼能實現輕量化,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作為包裝,它防水、耐用、能承重、耐撞擊、不易損破,比起玻璃它更安全也更輕便,減少了運輸過程的碳足跡,比起紙質,它消耗更少量水資源,比起金屬,它能避免礦物開採所造成的環境傷害;在電力傳輸方面,塑料用於電纜外層包覆內部導體,能防止觸電、短路、防水抗腐蝕,塑料柔軟可彎曲安裝方便,而且它便宜又可大量生產,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電腦和手機,都是托了塑料絕緣體的福才能進行充電。
確實正如他所言,塑膠無所不在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們以更較廉價、輕鬆的方式,來滿足和獲取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便利與物質享受。塑料成就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怎麼還好意思責怪塑料?我們的手機、電腦、電視、冷氣機、汽車、眼鏡、衣服、鞋子、水壺、風扇、洗衣機,甚至馬桶蓋都是塑膠產品,如果不用塑料的話,那有什麼更好的替代材料嗎?我們能上哪兒去找數量龐大的替代材料來支持我們的使用?礦物是會用完的資源,合成纖維是目前還無法回收再生的材料,木材早已用盡,我們似乎真的很難找到一種十全十美、不會產生污染和環境影響的材料。



可再生卻被用完即棄
人們指責塑料造成環境問題與健康威脅時,似乎忘了塑料的另一個優點——大部分類型的塑料是可回收循環再生的材料,而且其再生製造的工序和所需的資源比其他材料,如:玻璃、木材等簡單許多。只要建立起完整的塑膠循環經濟系統,我們就能把使用後的塑料送到循環中的下一個環節,讓塑料經過回收回到工廠,再成為下一個物品的材料。
然而,就如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全世界不到10%的塑料被妥善回收,其餘的成為廢料,也就是說是資源管理失敗才造成了污染。該改變的或許不是材料本身,而是我們的使用習慣:一次性的使用、錯誤的丟棄、不完善的回收機制、不完善的回收價值鏈、薄弱的公民環保意識,以及缺乏強制且有效的回收與廢棄物管理政策,才是真正導致污染的原因。我們沒有將可回收物送回正確的循環系統,而是隨手丟進垃圾桶、河流、溝渠,讓它們最終進入海洋與土地。
想想看,寶特瓶與鋁罐都是常見的飲料包裝材料,從資源循環的角度來看,兩者皆可回收再利用,但社會對它們的態度卻大不相同。鋁罐因為具有較高的回收價值,常被人們主動收集、轉賣給回收商,甚至成為一些店家補貼零用的小收入來源;反觀寶特瓶,雖也能回收,卻經常被直接丟進垃圾桶。不是因為塑料不能回收,而是因為回收價較低,我們不願意、多數時候也不習慣去回收。從這點可以看得出,大家將鋁罐視為材料,卻將塑膠視為垃圾,問題出在回收制度與民眾的用後即棄的行為。



什麼才是真正的永續?
上述刊登於《柳葉刀》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塑料在其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即:從化石燃料的開採、生產、人類使用,再到最終被棄置於環境中,都對人類與地球健康構成嚴重、持續且被忽視的威脅,並助長了氣候變遷、污染與生物多樣性喪失。我們不能說謊,我們無法否認塑料的全生命週期對人類和環境有負面影響,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好和絕對不好的事物,任何東西都有優缺點,就連被歸類為乾淨能源的太陽能和水電雖然是可再生能源,事實上也並不是絕對沒有缺點,它們也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塑料也一樣。溫雲華認為,與其關注“塑不塑”,更重要的是發展可控、可回收、可替代的材料與產業機制,實現真正的循環與永續。減少塑膠使用必須搭配全生命週期管理,包括替代材料、回收機制與石化副產品的綠色利用。單純“不塑”若沒有周全的策略,可能只是將問題轉移,而非真正解決。
近年來,塑膠幾乎成了眾矢之的。許多環保組織將其視為萬惡不赦的全球公敵,紛紛高舉“NO PLASTIC”的大旗,呼籲大眾拒絕使用塑膠袋、塑膠餐具、塑膠吸管,彷彿只要全面杜絕塑膠,就能拯救地球、保護環境。然而,環境污染與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根源,真的是“塑料”這個材料本身嗎?還是我們把焦點放錯了地方,把責任全推到塑膠身上,卻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人類不負責任的消費與棄置行為?真正的環保,應該是材質的替換?還是行為的改變?在塑膠袋被妖魔化的綠色革命時代,也許我們該重新問:什麼才是真正的永續?
同場加映:到古晉美食節走一圈就會發現,所有的垃圾桶旁都有一個袋子或箱子,特別用於回收鋁罐,打開垃圾桶可看見寶特瓶和普通垃圾作一堆處理,工作人員特地將鋁罐分開收起,他們也準備了垃圾夾,如果發現鋁罐被丟在垃圾桶裡,他們會伸手將鋁罐從垃圾桶裡撿出來,之後拿去回收。同樣是可回收的資源,但是寶特瓶被丟棄在垃圾桶中,我問工作人員為何如此,對方回答鋁罐可以回收,我說寶特瓶也可以回收,他說我只收鋁罐(說明:現場一角落有設置三個塑料垃圾桶,但不是和一般垃圾桶在一起)。我想起溫雲華的話,我無法辯駁。是我們,是我們知道該回收但是我們沒有這麼做。請大家想一想,最近一次你手上拿的寶特瓶或塑料袋,你怎麼處理了?



古晉美食節垃圾桶旁邊都有一個袋子或箱子,特別用於回收鋁罐。但寶特瓶卻沒有這份待遇。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