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容忽視 孩子有怪異行為 或是感統失調表現(下)

若兒童出現感統失調的表現,要及早進行干預治療,因會嚴重影響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建立、親子關係等各方面功能。

4.感統失調的主要模式有哪幾種?

有三種主要模式,分為感覺調節障礙、基於感覺的運動功能障礙,以及感覺辨別障礙。感覺調節障礙會引起兒童注意力、情緒、興奮度的調節問題;基於感覺的運動功能障礙和感覺辨別障礙,則會導致兒童姿勢的穩定性、動作計劃,以及構想能力欠缺。

這三種模式的功能障礙很多情況下是交互並存的,會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兒童可能對感覺輸入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活動水平可能異常高,或異常低;可能經常運動,或容易疲勞。

有些孩子還可能會在這些極端之間波動。

當這三個系統功能不正常時,運動協調問題就很常見,並可能導致語音語言延遲和學業成績不佳。

從行為上講,孩子可能會變得衝動,容易分心,並且缺乏計劃性。有些孩子還會難以適應新環境,並可能因沮喪,做出攻擊或退縮反應。

自閉症孩子反應較大,每個人對感覺需求不同,有些孩子會逃避,若不能逃避就會生氣脾氣暴躁,若不能協調就會傷害自己,其實理解更多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是在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協調,當腦部接收太多訊息時,可發現一些孩子會用頭撞墻,這些反應其實是協調身體的一種。

感覺辨別障礙與感覺調節障礙的孩子,這兩者的行為有時會相同,但明顯不同的癥狀是感覺辨別障礙的孩子情緒較穩定,但若不能表達就會逃避。

5.不接受治療會帶來哪些危害?

我們需觀察分析西孩子的感覺系統失調時處於哪個程度?例如,當觸摸物體表面時訊息會先進入脊髓再進入腦部,在進入腦部之前,會到中樞系統,這與情緒、記憶、經驗相關,進入腦部分析後再回到中樞系統,再輸出肌肉訊息,這過程中只要有一部分失調或有障礙,就會看到感覺失調的行為。

若兒童出現感統失調的表現,就要及早進行干預治療。研究表明,感統失調會嚴重影響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建立、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功能。

感統失調的孩子常常表現為手腳笨拙、身體不協調、學習困難,因此遭受同齡人嘲笑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孩子自尊心發展,進而導致孩子人格形成、成年後人際和職業能力等多方面受損。

在學校方面,孩子缺乏專注力,要寫字或上課就離開桌位,社交方面也受影響,而觸覺感、安全感方面較差,自然不想參與球類運動或互動活動。

當難於掌控身體而產生不自信感,加上課業學習越來越難,錯誤機率也大,孩子自然無法接受而出現逃避行為或發脾氣。當這些出現問題,孩子不願從錯誤中學習,課業學習方面也就無法應對或停止學習。

6.治療方法?

感覺統合治療是一種個性化的干預措施,旨在解決特定的潛在感覺運動問題。

感覺統合干預是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進行的,強調兒童的積極主動參與,要求治療師和兒童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並將重點放在以參與為導向的活動中。

活動結果要在整個干預計劃期間定期評估,以便能夠監測兒童對干預的反應,並及時對干預計劃進行調整。治療感覺統合失調不需要手術,目前也沒有藥物可對應治療。

治療師只能多嘗試,多觀察孩子的反應,透過互動了解孩子的感覺系統,但有時是一次不好的經驗帶來負面印象而讓孩子逃避,這並非是失調情況。

治療師強調讓孩子自己嘗試,多過強迫。

當然,成長環境也有影響,一些有潔癖的家庭,可能也會影響到孩子不敢在學校碰沙泥等,所以孩子出現的過度觸覺感反應與家庭環境有些許影響。

在感官統合中心接受治療時,會發現治療概念如同室內遊樂場,因希望孩子在玩中學習,孩子在玩耍時處於最舒服狀況,若孩子面對壓力或緊張,感覺系統就會受影響。

有研究發現,個人的情緒處於傷心時,所看見的山較高,反之快樂時則看到的山較低,若不在快樂狀態,孩子所見的山就會變高,進而想放棄不願嘗試,所以孩子的情緒與所想象的角度,皆有所影響。

職能治療師會陪同家長理解及分析孩子的感覺系統,之後讓家長知道哪個類型活動適合他,再根據孩子情況調整治療方式,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透過治療室所學技巧應用在外頭社會,因他們前來尋求治療不是一輩子的事。

但差別在於,有職能治療師陪同及傳授技巧給家長,讓家長學習後在生活裡繼續訓練孩子。

補充/呼籲

要強調的是,孩子接受訓練時必須是在舒服及快樂情況下,他們也可能會因為今天壓力較大或心情不佳就無法接受那麼多訊息,當家長加以了解此狀況後,就不會怕孩子退步,因人生各跑道的轉變,如到學校上課是一個環境的大改變,或課業、社交壓力大,都會影響到孩子對感官的接受度,當孩子感覺大腦訊息太多了,無法承受時就會退下去,再從可以接受的起點一步步開始訓練。

本期簡介:
許維安 職能治療師
2012年畢業於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職能治療系

文字記錄:楊麗華
資訊出處:Tea FM
官網:teafm.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