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RBD在作祟 睡夢中揮拳踢腿

相信在睡覺的時候大家都希望可以有優質睡眠,然而有人在睡夢中會大喊大叫、手腳亂動,仿佛在經歷一場激烈場景,這常被認為只是在做惡夢而不以為然,不過這其實很可能就是患上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這種情況可能並不罕見,也許在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發生。那到底什麼是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本期《空中醫生》邀請了神經精神科醫生蔡勁鋒Dr Chhoa前來於大家剖析有關健康資訊。

神經精神科醫生蔡勁鋒:出現RBD癥狀應積極到神經內科就診,通過明確檢查,判斷RBD病情是否有轉化為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可能。

1.什麼是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
這其實有兩個概念,首先需區別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與REM是不同的。後者是是正常睡眠週期裡的其中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會在睡眠中發生,睡眠當中會經過5、6個週期,每個週期有90分鐘,若一天7至9小時睡眠裡,會經過5至6個週期。從淺至深,再從深至淺,最淺部分是占了總睡眠25%。

RBD是一種病理,一般眼皮雖然蓋著,但眼球不規律的左右轉動,腦電波很活躍,肌肉鬆弛能力喪失,這時會有很多夢境演繹行為發生,如手腳亂動,大喊大叫,暴力行為,踢打等動作,這其實是夢境演繹行為,
當下的夢境是真實的,內容包括被追殺要逃跑,慌亂喊叫。

2.導致這個疾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外在因素可能會誘發REM睡眠行為障礙?
需要了解這發生在哪個年齡層。若是50歲的男性,一般需要注意他可能是神經變性病的前兆,病發率在男性身上較高於女性,若有此現象出現,需進一步評估是否患有帕金森疾病,或多系統性萎縮,或路易體認知能力問題,若有這些現象,未來幾年患有以上疾病的風險可高達50%。

若是發生在另一組群,如較年輕的男性或女性身上,就要尋找其他因素,如外來因素,生活不規律、嗜酒,抽煙、咖啡因,這些因素會導致腦電波較活躍現象。

3.患有REM睡眠行為障礙會有哪些癥狀?
一般癥狀是睡眠後半段出現,如凌晨12時睡至早上8時,一般在後半段出現癥狀,隨著睡眠較淺時突發率高,有時會突然醒來,可清晰記得夢境內容。

被喚醒後,患者可以迅速清醒,並能描述剛剛夢中出現,栩栩如生的夢境內容。

4.這種疾病常見嗎?它主要影響哪些人群?
並不常見,但出現的癥狀需要被關注,以評估是否出現以上所提的疾病。

發生在年輕族群時就需要找出發病因素,而焦慮症或憂鬱症的年輕患者在攝取一些藥物如血清素後會造成特定性RBD發生,這時醫生可把藥物換成其他較不構成RBD情況出現的藥物。

若是發生在年長族群,需要注意是否有帕金森疾病,或多系統性萎縮,或路易體認知能力癥狀出現。

5.目前REM睡眠行為障礙有哪些治療方法?
目前對於RBD的治療,藥物治療包括使用褪黑素、苯二氮卓等相關藥物,以減輕癥狀和改善睡眠質量;心理干預則主要關注患者的夢境內容,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來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減少夢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6.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
治療藥物會造成嗜睡情況,所以須根據工作性質加以注意,如操作重型機械的患者,需特別注意安全,而年長者更要注意,因他們的消化代謝藥物能力較差,藥物會停留在體內較長時間,更清楚感受到藥物副作用。其他如調節生活習慣,多運動,讓身心放鬆,其實可以幫助很多,而枕邊人也需注意,有時會因此受傷,也須警惕尖銳物品,須移開避免癥狀出現時受傷,患者也會摔落下床,最好在床下置放床褥。

7.這種疾病如果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若不接受治療,病情肯定會加重,最重要的是可做進一步評估,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並存。其實也會影響視覺、認知能力、專注力、記憶力也會下降,情緒也會受波動。

8.是否有預防方法?(如何早期發現?)
預防方法是要重返生活習慣的議題上,所有因素都與睡眠、飲食及生活習慣環環相扣,如年輕一代若需服用憂鬱或焦慮症,或抗壓能力無法管理或改善,間接會影響患上此疾病。

文字記錄:楊麗華
資訊出處:Tea FM
官網:teafm.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