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子化與城鄉人口遷移夾擊下,許多鄉區華小面臨生存危機,須靠搬遷重建延續微型華小命脈。

峇哥中華公學經歷十年關校後重生,蛻變為三馬拉漢省規模最大華小之一,並被形容為全國華小的希望與典範。
一所曾因人口流失而被迫關閉的華小,如何在風雨中重生,併發展為規模大的華小之一?
這段充滿挑戰與感動的教育歷程,在來自西馬的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訪問團日前走進峇哥中公時,再次被細細道來。

全國教總主席謝立意率領的訪問團,包括來自西馬8個州屬29位華小校長,蒞臨峇哥中公展開訪問交流,受到校方與校董會熱烈歡迎。峇哥中公校董會主席拿督蔡文鐸致詞時動情回顧學校重建過程,強調今日學校成就,是董聯會、華社、教育熱心人士與政府攜手合作、同心協力成果。
峇哥中公於2010年因學生來源斷絕而停辦,幾近從砂州華教版圖中被抹去。然而,“華小一間也不能少”信念驅動下,原校董會2018年正式委託由蔡文鐸所擔任會長的晉漢連省津貼華小董聯會協助展開搬遷與重建任務。
他說,從尋找土地、申請搬遷批文、籌款到動工,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最令建委會措手不及,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是峇哥中公教師配額被無預警調往吉蘭丹,導致批文陷入停滯;建築資金短缺,校地也因被有心人士以“土著習俗地”為由索取擁有權,甚至遭遇法院禁令,工程一度幾近停頓。
“但我們沒有放棄。”蔡文鐸說,幸得建委會堅持不懈,土地捐贈者全力斡旋,天主教大教主無條件轉讓古晉聖約瑟教會小學的教師配額,加上社會各界慷慨捐助與砂州政府支持,才讓這所學校在逆境中頑強生根,逐步重現生機。

如今,峇哥中公不僅校舍現代化,設備新穎,更吸引各族學生入讀,成砂州多元文化共融的教育典範。自2021年重新開課以來,學生人數從197人穩步增至如今380人,並於前年展開第二期擴建工程,以因應激增學生需求。


今年初,一棟由永森建築有限公司耗資逾400萬令吉捐建的全新教學樓正式啟用,內設先進教室與教學設備。他也特別感謝董聯會永久名譽顧問拿督陳悅枝,透過其利安建築公司以580萬令吉(遠低於專業估價)完成首期建設工程,並在短短五個月內完工,還通過其慈善基金會捐出50萬令吉,並贊助冷氣設備與教學樓瓷磚。



在整個重建與擴建過程中,社會各界持續給予支持。熱心發展商不僅捐地,還出資建設周邊設施、贊助禮堂音響及課桌椅,而本地知名殷商福勝利董事經理拿督余志和也低調捐出20萬令吉,協助添購教學設備。
這些無聲卻深刻的付出,是華社溫情最真實寫照。峇哥中公的發展不僅象徵一所學校的成長,也是華文教育在多元社會中奮力堅守、持續傳承的縮影。峇哥中公的故事,希望能成為其他微型華小面臨關校邊緣挑戰時的鼓舞與參考。
報導/攝影: 楊麗華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