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處方箋 1(下)
解構禁忌 重建生活意義感
讓電影療愈喪親心靈

如果你也處於喪親期的哀傷階段並且難以傾述,不妨嘗試追尋以下電影足跡,去看看其他人是如何面對喪親並且處理難以言喻的哀傷情緒。

1.《火人》(2011)

澳大利亞導演泰普茲以自傳式筆觸,通過非線性敘事與超現實意象,展現米其林廚師湯姆在妻子去世後陷入自我毀滅的狂躁狀態。16mm 膠片的顆粒質感與高飽和度閃回鏡頭,外化了其記憶的破碎與現實的割裂。湯姆將火焰烹飪與醫院搶救畫面並置的暴力美學,既是對妻子的祭奠,也暗合原住民“火既是毀滅也是淨化”的哲學。最終他用炭灰重塑亡妻面容並在廢墟種出新綠,完成從自我懲罰到儀式重生的轉變,揭示了狂躁能量轉化為創造性紀念的療愈可能。

2.《後半生》系列(2019-2022)

瑞奇・熱維斯主演的黑色喜劇,以週報編輯托尼的毒舌外殼包裹喪妻之痛。單元劇結構暗合哀傷週期性,“公園長椅”場景串聯起從酗酒哭泣到與流浪漢分享三明治的螺旋式治愈。托尼對心理咨詢師“接納是否等於遺忘”的質問,直指哀傷本質的矛盾性。劇中英國小鎮集體哀傷的群像(麻木護工、倦怠志願者)批判了社會對悲傷的污名化,而他最終在教堂公開妻子日記的行為,解構了宗教儀式的嚴肅性,將私人情感升華為公共療愈。

3.《護工故事》(2016)

保羅・路德飾演的護工通過雙時間線敘事,在照顧臨終病人與回憶父親的過程中完成生命教育。機械性日誌隱喻對死亡的逃避,而老人堅持的“人體懸浮”魔術成為打破職業冷漠的契機。美國中西部玉米地與死亡博物館的意象,揭示了現代人對死亡的物質化逃避。保羅最終在葬禮上表演魔術並說出“你教會我如何活著”,將臨終陪伴升華為反向治愈,傳遞了“死亡教育即生命教育”的深層理念。

4.《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2021)

韓國劇集以亞斯伯格症少年可魯的視角,通過“一集一遺物”單元劇嵌套家族創傷。可魯對物品細節的超感官捕捉(咖啡杯口紅印)既是職業優勢,也加劇了處理父親遺物的認知困境。“天堂移居”公司與“不丟棄任何物品”原則的對比,批判了韓國社會對死亡的美化傾向。最終可魯將骨灰混入混凝土製花盆,呼應傳統甕棺葬文化,示範了通過物品敘事重構記憶、將悲傷轉化為生命延續的治愈路徑。

5.《喜喪》(2015)

中國導演張濤以荒誕手法呈現農村老婦人葬禮,傳統儀式(摔瓦、哭喪)與子女現代困境形成蒙太奇對照。林郭氏生前用中藥渣祈福卻被子女視為麻煩,遺照微笑的真偽質疑與女兒葬禮脫衣舞的衝突,解構了傳統母親形象。紙紮別墅與手機往生咒的並置,象徵農村生死觀的物質化裂變。影片通過冰櫃凍屍等超現實場景,在黑色幽默中釋放哀傷,幫助觀眾正視死亡的物質性與精神性雙重屬性。

6.《破.地獄》(2024)

香港殯葬題材電影以“破地獄”法事12道程序隱喻心理療愈,許冠文與黃子華飾演的殯葬師在傳統與現代碰撞中完成自我救贖。毗鄰商業區的殯儀館玻璃幕墻倒映金融中心,象徵都市生死觀的衝突。阿邦從機械化妝到即興改編法事經咒,既是對職業倦怠的反抗,也倡導個性化哀悼。銅鑼灣鬧市表演法事的大膽嘗試,將私人哀傷轉化為公共儀式,揭示宗教儀式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

7.《第二層地獄》(1990)

蘇聯解體前夕的詩意之作,通過長鏡頭與環境音強化存在主義孤獨。青年在父親葬禮上的三分鐘凝視與反覆擦拭勛章的行為,外化了存在主義危機。列寧格勒雪景既是物理環境,也是意識形態寒冬的隱喻。最終青年拋勛章入雪堆並模仿父親咳嗽,標誌著從反抗父權到接受死亡必然性的轉變。日記中“哀傷是意識到自己還活著”的頓悟,呼應存在主義對死亡的哲學解讀,提供超越情感宣泄的理性療愈。

8.《姐妹情殤》(2011)

阿根廷導演以女性主義視角重構家族創傷史,三姐妹在祖母葬禮上的重聚揭開軍政府時期失蹤事件的集體記憶。環形敘事中,大姐的否認機制、小妹的自我傷害行為與二姐的秘密揭露形成張力。焚燒秘密日記與改造婚戒為風鈴的行為,象徵對代際創傷的集體超越。影片通過女性社群的創造性活動(編織記憶掛毯),示範了如何將個人哀傷升華為對家族女性力量的紀念。

9.《友軍倒下》(2015)

戰爭背景下的心理驚悚片,通過斷裂時間線與扭曲鏡頭外化士兵伊森的創傷後應激。阿富汗戰場與家庭生活的交叉閃回,揭示戰場創傷與喪親之痛的相互強化。伊森從模仿槍聲到燃放煙花的轉變,象徵從強迫性重複到家庭關係修復的過程。退伍金買漁船的結局解構了“英雄士兵”神話,回歸個體生命價值。創作戰爭漫畫的情節示範了藝術表達重構創傷記憶的療愈功能。

10.《謊言的誕生》(2009)

反烏托邦設定下的生死啟蒙,瑞奇在“無謊言社會”中發明天堂概念,意外引發社會對死亡敘事的集體需求。從自我保護到社會關懷的轉變,揭示謊言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合理性。母親墓前“天堂是編的,但愛是真的”的告白,解構了宗教敘事的神聖性,肯定情感聯結的真實性。當女兒問天堂是否存在時,“只要你相信,它就在心裡”的回答,揭示信仰本質是內在情感投射的療愈力量。

11.《尋夢環遊記》(2017)

《尋夢環遊記》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講述了12歲男孩米格的奇幻冒險。出生於鞋匠世家的米格熱愛音樂,卻因家族世代視音樂為禁忌而被嚴厲禁止。在亡靈節之夜,他為追尋偶像歌神德拉庫斯的足跡,意外穿越至亡靈世界。在這裡,米格重逢了已故的家人,卻發現曾曾祖父埃克托因被遺忘即將面臨終極死亡。為拯救埃克托並重返人間,米格與落魄樂手埃克托攜手揭開歌神的真面目——德拉庫斯竟是通過謀殺埃克托竊取了其創作的音樂。在家人的支持下,米格用埃克托寫給女兒可可的歌曲《請記住我》喚醒太奶奶的記憶,讓親情跨越生死界限。影片以絢麗的亡靈世界為舞台,通過音樂與家族秘密的交織,傳遞出“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真正的消逝”這一溫暖哲思,最終在親情與夢想的和解中落下帷幕。

整理:游晼婷
圖片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