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有衝突(上)

沟通技巧带出效益
突破 人际衝突迷思

世界上,有超过七十亿人口、一百九十六个国家、七千种语言和接近三十种的主要宗教,有这么多的人事物,就有这么多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衝突。衝突的发生,往往是当两个人发现彼此的目標、想法或价值观不相容,或因竞爭稀少资源,而导致的对立现象,造成干扰时,引起了情绪。因此,不论是在亲密关係中或是在工作场域中,都有可能因著不同原因的分歧,而造成衝突,是正常关係中的一部份。衝突不一定会带出负面的结果,许多研究亦支持衝突可以为关係带出效益。其中的关键点是,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如何解决衝突。

建设性衝突有其益处

许多人认为,避免爭吵和“保持和平”可以减少压力。確实,它也许在短期內会给人一种平静的假象,但结果其实恰恰相反。当你为了避免引发爭论而在一些话题上小心谨慎,一遍又一遍吞下想说的话,变得沉默和压抑。它可能导致压抑的愤怒和挫折感生成,因为內心的骚动没有被表达出来。你不给自己宣泄不满、反对或担忧的机会,你更有可能不断重复审视这些问题,而无法以积极方式解决问题。隱忍会扼杀维持健康关係所需的沟通。

从化学角度来说,如果有未解决的衝突,隨著时间过去,可能会影响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包括负责决定“战斗或逃跑”的皮质醇,还有多巴胺和血清素。若你將衝突造成的不安埋藏在內心深处,它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你没有为自己挺身而出,而不断释放的皮质醇——压力荷尔蒙——便可能造成慢性焦虑,抑制那些令你心情轻鬆的化学物质,进而剥夺了生活的乐趣。如果你的应对方式是默许和避免衝突,或许可能有助於减轻衝突造成的短期不適和焦虑。但是这种迴避行为会自我强化,成为另一个问题。长期未解决的衝突使大脑的脑內啡或受体变得迟钝,对身体其他部分可能產生有害影响。

衝突的正面意义

1.表达需求或价值观:衝突可以让更加了解和明白彼此的想法和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而战,回避衝突,以达到表面的和平,最终可能会对自己没有表达感受或想法而对自己感到失望。

2.指出问题的癥结:当我们一直维持表面的和谐,常常会看不到问题。如果你勇於面对衝突,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在什么地方。

3.能够解决问题:真的有问题时,把它摊开、点明来讲,会比你一直绕过、试图用迂迴的方式处理,更容易解决问题。

4.激发创意之火:如果团队所有人的想法,都很一致、很趋同,在激发想法时,常常就会想不到好点子。
衝突发生时会为双方的关係,带来紧张和压力,同时也会使自己或对方经歷受伤害、生气、挫折、愤怒等情绪。尤其是一方使用威胁、指责或暴力等手段时,更可能伤害对方,增加彼此的敌意,甚至造成关係破裂。如果你认为衝突的成本太高,在你踏入衝突领域之前,请问问自己下列问题,確保你將精力花在对的人身上,你是为正当理由踏上这个擂台。

‧我的最终目標是什么?我希望获得什么成果?
‧对方是否讲道理?是否过於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愿让步?他们的观点或许与我的不同,如果有机会说明,是否可能让他们接受我的思维?
‧对方是那种喜欢为爭论而爭论的人吗?他是否倾向於衝著我大喊大叫,只为贏得胜利,掌握最后的话语权?她是否会扭曲我的意思,採取与当前问题无关的人身攻击?
‧对手是否一心只想避免衝突,以致无条件认同我的说法,直到我走开或放弃这个话题,然后他还是走回老路?
‧衝突可能导致的损害和痛苦是否超过衝突的潜在正面结果?
‧这是不是一段长期关係?我需不需要在衝突后继续与对方相处並找出和谐的相处模式?
‧有没有另一种方法能让不值得起衝突的对手退开,並实现我的目標,而不用进行不可能让他们改变观点的激烈交流?

处理人际衝突的模式

当衝突发生的时候,通常我们是如何面对呢,是积极主动、力爭自己的权益,亦或是尽可能的避免衝突?美国行为科学家汤玛士曾提出一项理论,说明人在衝突中倾向採取五种处理策略。

一、竞爭型:“照我的方式”

与別人起爭执时,儘管你已经把事情解释得一清二楚,非常確认道理在你这边,对方仍然不退让半分,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结果就是你们不欢而散。这种策略叫竞爭型策略,代表你將满足自己的需要看得最重要,即使会为对方带来负面影响也在所不惜。

那到底竞爭型策略是好是坏?这要视乎情况。有时候我们可能面对著一些无可妥协的立场,不可以选择息事寧人;或者如果对方並不讲理、甚至想要伤害我们时,坚守立场很可能是唯一可以保护自己的方式。同时,相比起其他策略来说,竞爭型往往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所以对面对紧急状况特別有用。因此,有时候竞爭型策略是无可避免的。然而,盲目或过度使用这种策略也会带来严重的代价。举例,如果你总是採取竞爭型策略,丝毫不愿意妥协或退让,很容易会破坏与他人的关係,以致无法与任何人长期合作。即使合作的另一方是习惯採取顺应型策略的人,可能不介意次次都顺从你的需求,也会很快演变成‘一言堂’,即使对方有值得聆听的宝贵意见,也不会有勇气告诉你。

选择考量:眼前的事情真的是无可妥协的立场,还是只是自己的一时意气?如果因此而破坏了关係,值得吗?

二、统合型:“照我们的方式”

採取统合型策略的人虽然也会坚持己见,但会根据他人的意见改变方向,他们既不会盲目服从,也不会完全忽略別人的建议,而是努力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举例,你想要吃日本菜,而朋友想吃西餐,你们透过沟通了解双方的意见,决定选择一所多国菜餐厅,这样便同时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统合型策略让我们放下分歧及同心协力地寻找双贏方案,当然是最圆满的结果。而且,比起竞爭型策略来说,统合型策略酿成剧烈衝突的机会较低,故没有那么容易伤害双方感情,但同时又能促进意见的交流,不会像顺应型策略那样只懂无止境地让步,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然而,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不是每种衝突都可以达成双贏,同时满足双方要求;加上统合型策略非常耗时耗力,所以並不適用於任何紧急状况,也没必要用在小事当中。统合型策略需要对方配合才会成功,如果对方没有合作的意愿,或者双方充满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即使你努力沟通也只会徒劳无功。

选择考量:眼前这件事值得我花费时间心力去跟对方磨合吗?对方又是否真的有合作的意愿?合作对象又是否一个你想长期保持良好关係的人?

三、逃避型:“我退出衝突”

有些人既不想妥协,也不喜欢为自己据理力爭,所以当他们面对衝突时,会选择逃避。比方说主管希望你进行一个项目,而你一点兴趣也没有。你知道如果说出自己的意见,主管一定会以各种理由说服你。为了逃避衝突,你一再拖延,不给予主管明確答覆,也尽量避免和他碰面。

逃避型策略很多时候治標不治本,一味逃避只会造成双方困扰,不但本人备受压力,对方也无法寻找另外的替代方案,对解决问题没有甚么帮助。日后可能引发更大的衝突。儘管如此,这也是不是说逃避型策略一点用都没有。有时候面对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时,无必要浪费时间心力排解,倒不如直接假装看不到更好;又或者两人正处於面红耳赤的状態、根本无法理性沟通时,让双方有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才是好办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时候有些衝突確实是逃避比面对更好,例如你需要搜集更多资讯才能下决定,或者你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

选择考量: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逃避型策略的,还是纯粹因为我不想面对麻烦或害怕说不?逃避在这情况下是利多於弊吗?

四、顺应型:“依你就是了”

顺应型策略指的是当事人为了不酿成衝突,不惜牺牲自己的需要,也要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做法除了常常出现在上司与下属或客人与员工之外,也往往被很在意別人看法的討好型人格采用。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懦弱,但其实还是有好处的。首先,不是每个立场都值得坚守,如果那件事对你並不重要,但对方却非常重视,那么迁就一下对方反而会帮助打好关係,建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此外,有时候打破关係的成本远远大於让步。不过一旦过犹不及,不管事情大小都选择顺应型策略,无底线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就会变成委屈求全的受气包,不但没有获得他人的喜爱,反而容易因为没有立场而被轻视。而且,对方其实未必真的想要你事事迁就,只是没有发现你的真实想法。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顺应型策略会令不满的情绪日渐累积,最终还是会大爆发,到时候对关係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害。

选择考量:表达自己意见不一定得罪別人,迁就对方有时候反而令对方感到不安。现在想想,这件事对我是否重要,坚持己见的成本又有多少?

五、妥协型:“一人退一步的妥协”

承认双方有不同需求,愿意各退一步,以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跟统合型策略不一样,因为这代表双方都需要牺牲一点自己的需求,而不像统合型策略那样寻找双贏方案。用回“日本菜vs西餐”的例子,统合型策略代表你会选择多国菜餐厅,以便同时满足了双方的需求;而妥协型策略则可能是选择中菜厅,虽然没有一方吃到自己最喜欢的菜式,但也没有一方需要委屈自己去討厌的餐厅。

妥协型策略通常適用於中等重要的衝突,也就是它没有重要到需要使用竞爭型策略,但又没有不重要到可以采取顺应型策略。它亦適用於长期合作对象,因为它不会像竞爭型策略那样影响感情。至於为甚么不使用统合型策略,一方面很多衝突本来就没有双贏方案的,另一方面眼前的事情也未必可以耗费太多时间决定。然而,这个策略的缺点就是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演变成双输方案,虽然是达成了协议,却没有任何一方感到满意。虽然妥协型策略可以帮助建立处事公平的形象,却对於建立亲密感没有太大帮助。最后跟统合型策略一样,妥协型策略也需要对方的配合,如果对方依然在隨时翻脸的戒备状態,那么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做出任何让步。

选择考量:“这件事对我有多重要?这段关係又对我有多重要?是不是已经確定另外四个策略不適合?对方真的有想要商量的意愿吗?”

整理: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