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想上学(上)孩子拒学,怎么办?

随着辅导个案增加,本地著名心理辅导师林明申发现,近年来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可能在一开始,会以肚子痛、头痛等生理征状,作为一个不愿来上学的理由,然而,事实是,这些理由和逃避,只会越来越严重,从原本每周一天到两天的缺席,到每周只出现一到两天的半天,甚至是长期不上学。其实`不上学'是行为的表征,在冰山表面上,就是逃避或害怕上学,而表面之下,藏着真正的问题。林明申将自己接触过的案例统整,发现本地常见的孩子拒学情况有六种。他在由古晋菩提辅导中心主办的亲子讲座上,将这六种情况与参考应对方法与现场观众分享。

孩子○学
孩子不想上学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即:厌学、惧学、拒学、辍学。在处理问题前,先分清孩子属于哪种状况。

厌学:孩子不想学习,对上学这件事完全不感兴趣,功课不写,上课参与度低,上课时间常在课堂上睡觉,对大部分科目没兴趣,但对于交友、打篮球感兴趣

惧学:‘惧’代表恐惧、畏惧,有强烈的不安情绪,这可能表现在身心症状如头痛、胃痛等,检查并无生理病因。孩子可能在特定日,比如星期一、三,或是有他最讨厌老师的课时,就不想去上学。


拒学:拒学指的是抗拒上学,惧学的孩子自然就会拒学,孩子不愿意上学并且会找很多理由来逃避上学,例如:身体不适、睡不好等,或者准备上学时老是拖拖拉拉,甚至到学校不愿意下车。孩子会发牢骚、哭诉或发脾气等,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或脱序行为。


辍学:孩子半途休学,没有完成学业。

不肯上学三大因素
林明申表示:“孩子几乎都是先从厌学,惧学,才会到拒学不去学校的。拒学久了就变成辍学。”让孩子惧或拒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大多时候拒学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常常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他发现家长和师长常常有一个迷思,他们认为“问题”是孩子不肯上学,那么针对这“问题”矫正,不就得了吗?这样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找出潜藏在背后的真正病因。孩子到底为什么不去上学?其实要了解孩子拒学的原因并不难,难就难在通常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造成孩子拒学。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教师、同学和体罚制度等。
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养育态度、社经条件和手足关系等。
个人因素:心理、情绪、生理和精神状态。

案例一:
小明今年八岁,就读小学二年级。最近小明莫名其妙的不肯去学校上学,爸爸将小明载到学校,小明双手死命勾着车窗,说什么都不肯下车。之后每天早上小明锁上房门,不让爸妈叫他起床上学,爸妈用钥匙打开房门,看见小明用棉被将自己裹住,爸爸连人带被将小明抱进浴室,以热水冲洗,小明还是不愿意上学。后来爸爸带着小明一起去见心理师,心理师发现,小明一直不愿意离开爸爸,眼睛始终看着爸爸。后来心理师发现,原来小明知道,爸爸生了很严重的病,可能会死,小明怕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爸爸就离开了,所以小明不愿意去上学。从这个个案来看,小明是因为家庭和个人因素而拒学。

6种常见拒学情况
一、不熟悉的环境,语言或人际互动造成的恐惧与障碍

案例二:
五岁祖儿开始到幼儿园上学,上学几天后祖儿就露出担心的表情,告诉爸妈她不要去学校,她很怕。为了不去学校,祖儿把水瓶和书包藏进衣橱,让爸妈找不到,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去学校。


为什么上学这件事对祖儿来说这么可怕?她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吗?还是被老师处罚了?原来都不是,祖儿只是有分离焦虑与社交恐惧,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现代年幼的孩子身上。在1990年代和更早以前,每个家庭普遍都有超过三个小孩,手足之间经常打打闹闹,孩子通过游戏与互动,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然而,现代华人家庭少子化,通常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两个孩子,幼儿自小备受父母爷奶的关注,是家里小公主小王子。但是一到学校情况就不同了,主角变成配角,老师才是焦点,二十几个孩子全听从老师的,角色与环境的转变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参考对应方法:
幼儿刚开始上学时,先让孩子半日上学,渐进递增其安全感。给孩子一个概念,告诉他到学校先上课,接着吃点心,然后玩游戏,当钟表指到12点时,爸妈就会来接他,这样的信任与肯定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带一些他熟悉的物件上学、比如:枕头、父母相片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拜托孩子特别喜欢的老师,以小恩小惠小礼物来吸引孩子,让孩子有被照顾的感觉,增加学校吸引力。

语言障碍的推力
语言转变的不适应也会发生在刚入学年幼孩子身上,比如父母长辈在家中用华语跟孩子沟通,但是学校却使用英语或国语作媒介语,新环境加上新语言,也难怪孩子排斥,不肯上学。这种情况也常发生在年龄较大,从小学转入中学的孩子身上,孩子在小学所用语言与中学不同,这除了会影响与他人的沟通,交际之外,也会造成孩子的压力,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的人格特质是比较不能接受压力的,就不愿意去学校了。因此明申建议,父母在为孩子报读学校之前,先和孩子讨论,了解孩子的语言强项,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


‧参考对应方法:
先和孩子讨论,看看是否有转校的需要,还是有其他办法。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件多姿多彩,有趣的事,比如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新字新知识,交朋友等。父母每天接孩子放学,见到孩子别一开口就问功课问成绩,先和孩子聊聊当天课堂上让他感到有趣或开心的事,满足孩子与人分享和获得父母认同的需要。如果孩子看起来心情不悦,不妨关心一下发生的事情,或是问孩子有没有想吃或是需要去买的东西,帮助孩子补充能量,之后才能继续表现。

二、被霸凌,或不当处罚后的恐惧
有些老师可能比较严格,教训学生时语气比较凶,或者会用一些方式来处罚孩子,造成孩子害怕上学。想知道孩子是否因为这原因而不肯上学,可以用评估方式,看看孩子对学科的喜欢度来了解孩子的心思。作法十分简单,请孩子针对学科上课心情打分,1至10分,10分是非常快乐,1分是非常难过,5分是一半一半。接着用问题引导孩子透露更多,“看起来你最(不)喜欢华文,为什么?”、“英文和华文是同一个老师吗?”、“他们有什么不同?让你比较不喜欢上他的课”等等。

案例三:
一位小学生,因为看了老师很凶地体罚了某位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心里感到害怕,隔天不敢去学校。在家长软磨硬泡下孩子才说出“原因”。然而家长也到校处理了孩子还是不敢去学校。家长无奈地说他们去找老师谈过了,老师也说这孩子的成绩没问题,从来没鞭打过她呀。 那么孩子到底是在怕什么?

经辅导后得知,孩子害怕被体罚只是导火线,底层的恐惧是孩子认为自己平时能够考及格只是幸运罢了,万一哪天没有学到老师出的题目,没有考及格就一定会被打的很惨,而且很丢脸。这是孩子灾难化的限制性想法影响了她,也是信奉体罚成效论的老师必须反思的议题,体罚或许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达不到爱学乐学的正面成效。


‧参考对应方法:
明申请家长带孩子私下找老师,并请老师以白字黑字跟小孩保证,如果她考不及格会私下通知家长督促,一定不会在班上骂她或打她。之后孩子就复学了。

是否被霸凌?
问完科目后,接着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交友情况或人际关系,问问孩子休息时在哪里吃饭,和谁一起吃?还是自己一个人吃。放学时和哪些同学一起玩?看看孩子在学校时,是经常和其他人在一起,还是经常独处。因遭遇校园霸凌而拒绝上学的孩子,与一般拒学孩子,最不同的表现就是,他们在家还是愿意学习,只就是怎么都不肯去学校。很多父母当听到孩子说与同学之间相处有问题,或是被同学欺负时,常会对孩子说:“别理他们就好”、“他们讲你又不会缺一块肉”。如此问题没有解决,孩子每天上学都不开心,于是就拒学了。拒学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大部分被霸凌者忍到最后生病了,他们得了忧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压力症等。


案例四:
凯文被同学霸凌了!霸凌者每天将凯文的书包藏起来,或是丢到厕所马桶里。凯文将事情向老师报告,结果那一天,霸凌者们联手将凯文扛起丢进垃圾堆中。凯文再没有将事情告诉父母师长,他默默忍受被欺负,把书念完。为什么他不向父母求助?因为凯文始终记得,上一次他向父母投诉老师,没想到父亲到学校当众将老师训骂一顿,爸爸的行动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使凯文接下来的日子更不好过。老师从此当他透明,以冷暴力对待。面对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可想而知凯文的学校生涯有多痛苦。凯文最终完成了学业,毕业于外国大学,有很好的工作,但他有了强迫症。他始终记得被扔进垃圾堆的经验,一直觉得自己‘肮脏’,每天要花两小时洗澡。


‧参考对应方法:

当孩子说,他在学校不快乐,常被同学欺负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不批判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先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岔。可以根据5W1H六何法,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为何(Why)及如何(How) 来提问。按照非暴力沟通方式,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与孩子进行对话,听事情原委,同理孩子的感受,了解他的需要和请求。


明申借此提醒父母,以适当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面对霸凌,千万别当恐龙家长,而是跟孩子讨论应对行为的有效或无效性,挻孩子面对霸凌行为要站出来向班导师和训导处报告,若不受理再向校长呈报。若家长发现校长为了校誉选择息事宁人,可向校董会或教育部投报。告诉孩子在遵守校规与道德的原则下,爸妈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本地著名心理輔導師林明申在古晉菩提輔導中心主辦的親子講座上將六拒學種情況與參考應對方法與觀眾分享。

文转下篇

報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