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寫人類社會與全球格局
能源轉型是指,用一類能源取代另一類,對能源的生產、需求、消費方式和技術做出重大的結構性變化,續而對政策、經濟、社會層面帶來深遠的影響。過去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兩次能源革命和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能源轉型發生在18世紀至19世紀初,當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煤炭作為燃料替代了傳統生物質能源,如 柴薪、動植物油等,高密度的煤炭產生高效能源,加上蒸汽機的使用,使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使得大規模生產得以進行,推動了工業發展,催生了眾多新興產業,並帶動全球經濟發展。
煤炭取代木材,使能源行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一部分,改變了傳統能源來自農業的特點,打破了“土地經濟”的增長極限,促進了城市化與就業,極大地影響了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
而在全球地緣政治方面,英國基於其煤炭領域的生產優勢和廣泛應用蒸汽機技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效仿,投入能源與工業革命的大浪潮,全球化開始萌芽。
第二次能源轉型是石油取代煤炭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供應源,柴油和汽油的應用逐漸增加,開創了化石能源廣泛應用的新局面和新高度。
日新月異的科技是第二次能源革命的內生動力,19世紀中期石油精煉提升石油的經濟價值,石油鑽井技術為石油開採提供了條件,發電機、電動機、交流輸電技術的成熟皆為電力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支撐,電力成為重要的二次能源消費形式,電氣化開始在全球鋪開。
石油+內燃機和柴油機使汽車、航運、海運等行業蓬勃發展。石油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國際能源權利格局逐漸形成,能源問題導致地緣衝突,西歐與美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大突破。
第三次能源轉型正在發生。這一次要從傳統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導致氣候變化和氣候危機的最大原因。為了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共存,人類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世界各國在《巴黎協定》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20》報告中提出,到2050年發展新能源對二氧化碳減排產生的貢獻度要達到32%。
在淨零目標與政策的推動下,以及數碼與智能技術的支撐,新能源在全球生產消費的比重不斷提升。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搭配電動化、智能化,人類目前正往潔淨能源的方向邁步。
报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