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守護碳封存安全
能源項目越是複雜就越是需要科技的支持,比如砂拉越的碳捕捉封存(CCS)樞紐項目。ABB CCS全球產業業務經理Nigel Greatorex表示,CCS樞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項目,樞紐型CCS不是點對點的傳輸模式,而是多個排放源連接到同一套基礎設施。不同排放源之間的運營方式可能差異極大,例如二氧化碳(CO2)捕集設施的運行與運輸的方式不一樣。而CO2在不同溫度與壓力下會出現氣、液、超臨界等不同狀態,因此CO2管道無法像天然氣管道那樣可兩相或三相流,這為運營帶來極大風險。
在大部分情況下,所捕集的CO2並非完全純淨,而是包含了多種雜質,一些雜質若與水分結合,可能形成強酸性、具腐蝕性的氣體。當多個不同捕集方式的排放源接入同一管網時,CO2氣流中的雜質會更加複雜。如果管理不善,便可能形成一種危險的“雜質雞尾酒”,大幅增加管道腐蝕風險。CCS項目通常沒有設置中間儲存設施,必須24小時不間斷運行,將CO2輸送到儲存點,如果CCS管網因雜質波動或兩相流問題而停機,排放源無法暫存CO2,只能將其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造成災難性後果。
幸好,數位科技能協助解決這個問題。尼蓋爾解釋,因為CCS系統在運行中會受到溫度與壓力變化影響,導致CO2的熱力學性質變動,進而影響系統的可行性,因此準確掌握這些變數至關重要。傳統用於油氣管線的監控系統無法應對CCS的高風險與複雜性,這需要利用“過程模型”模擬CO2在不同狀況下的行為。目前常用的GERG 2008和CPA模型原本是為油氣產業設計,並不完全適合CCS。因此,ABB對這些模型進行優化,開發出新的“數位雙生技術”,可精確模擬CO2的熱力學特性,解析度高達約200公尺,能用於從排放源到井底的整個CCS網路。此外,這項數位化解決方案還能即時監控井筒完整性與地層中的CO2擴散狀況,提供操作建議,協助應對成分或運作變化,提升CCS的安全性與效率,降低風險。無論是地下岩層還是海底地層的CCS,在人類進不了的區域,我們都需要科技來協助系統與監控的操作,也需要數據的分析,幫我們做出最佳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