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已結束,生活復常態

農曆華人新春佳節一連歡慶十五天,從大年初一至年十五元宵佳節,鞭炮鑼鼓響連天,大家齊來慶豐年。今年的新春恰好遇上了學校假期,所以孩子們可謂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新春假期,從1月17日放假至2月16日,也算是從初一放到了十五。

家中飯桌上的那塊紅布,從年除夕那天就放到年十五的那天夜晚。在桌面上的菜餚都被清空打包後,桌面一抹乾淨,紅布一折疊收起,那一霎,似乎就告別了這個新春,一切生活就恢復常態了。

華人的思想很奇怪,從年前就開始期待、準備新年。即便新春年假只有短短三天,大家也會想方設法,自己請假,也要多留個幾天在家,亦或者是去親友家拜年。

這好像是刻在骨子裡的一種傳統習慣,就是,除了過年,平日沒事就別去其他人家打擾。一代傳一代的習慣,就這樣傳承下來。

賀新年,跟親友相聚聊天,玩牌喝酒,就是一個最好的藉口。不然,平日誰有那般的心思到處亂跑,去誰誰誰家打擾?想來也是沒有。

農曆新春的到來,最快樂的是孩子,最煩惱的是大人,最累騰的也是大人。

孩子關心的是紅包壓歲錢可以收到多少,開心的同時,也是不開心。因為這些紅包錢,大多數都是被父母收起,然後以“幫你存起來,以後再還給你”的說辭,順利“收起”了這些吉利錢。我相信,這是所有孩子們的一個歷程,畢竟不分年代的我,當初也是這麼過來的。

不過,我的混小子會跟我鬧騰,跟我吵鬧,跟我辯解,說是這些紅包錢就是被媽媽“順走”了,哪裡還有還給我們的可能性。

既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給了我這把梯子,我當然也要順著他的台階給走下來呀!他的這樣講話辭,我就配合的說,“孩子,你說的是對的,我呢,就是花掉你這些錢。畢竟,我養你長大也總得花錢,那至少你自己也得承擔一點,不然你總覺得賺錢容易。”

一開始還不願意自動上繳的他,聽了我的大條道理,在自個兒估摸算計著這筆開銷(買賣)划不划算後,不情願的答應了,並且還會主動跟主人家說,你們把紅包給我媽媽吧!反正,到最後都是她的,就不要給我過一手了,省的我難過。

看他如此“懂事”,我也至少意思意思留一些給他存進自己另外開設的銀行戶口。他也不忘提醒我一句,媽媽,新春已過,假期結束,開學上課,記得給我零花錢!

看吧!孩子也是精明得很,知道該拿的不可少。

楓雨瀟瀟佑一年
撰寫/攝影:余梅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