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的社會越來越依賴AI應用程式,我們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包括背後牽涉的倫理推斷、責任、與人性價值。
時間來到2025年,一項又一項的新科技被研發,近來最熱門的話題,不外乎就是AI應用程序。但是,有沒有人去研究,它給予的資訊是否存在正確性與判斷力?
AI的回應看似專業,但它依賴的是搜集網絡資料與程序演算法,這並不代表每次都正確。使用者必須持有批判性思維,不能完全依賴AI來決策或判斷。
曾經與友人共同進行一個小實驗,就是我們使用個人手機來輸入尋找一個在社會服務將近15年的領袖資料,AI可以提供很精細的介紹,分門別類的整理出相關資料。
反觀,當我們同樣輸入尋找其他社會領袖的資料時,即便我們知道那名社會領袖的貢獻不少,但在AI給予的資訊,僅僅只是一小段的解說而已。那也代表著,該程序還是存在不足之處。
AI系統通常需要用戶數據來學習和優化,但這也增加了個資外洩或被濫用的風險。我們身為使用者就應該更加關注,對此程序提供了什麼資料?同時,這些被輸入在內的資料,未來是不是有可能在它們的系統中,被洩露給第三方?
雖然AI自動化將取代部分傳統工作,帶給社會失業壓力。但不能否認的是,它也在創造新的機會,我們應該主動學習新技能,特別是那些無法輕易被AI取代的能力,如創意、人際溝通(關係)、倫理判斷等。
我們必須將AI設定“底線”,而不是全權讓它做主。當AI能寫詩、作畫、寫新聞時,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與AI的差異在哪?我們要如何保持“人味”與同理心?這些問題不只是哲學,更關係到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向。
總歸一句話,AI它只能是工具,而不會是主人。縱使科技越進步,我們人類就越應該要提升思辨、道德與責任感。
依賴AI帶來的便利雖說沒有對錯,但不能失去對它的掌控與監督。因為最終,我們不是在問“AI能做些什麼”,而是我們“人類應該要讓它做些什麼”。
因為它存在初衷,就是輔助人類、提升效率、提供知識與創意靈感。科技的存在雖然會讓人類生活更便利,但唯有思考,才能讓人類變得更有靈魂及價值。
楓雨瀟瀟佑一年
撰寫:余梅鳳
攝影: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