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伦理道德里

“爱并不是牺牲,也不是关于达不到某人的期望。就定义而言,爱会使你更好,而不是让你杰出优秀;爱,重新定义了完美——他应该要容纳你的特质,而不是排拒”——茱迪皮考《小心轻放》

那书房实在受不了东方华人家庭里的“牺牲文化”,为了让家人开心,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那是自己愿意,而又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困扰、不公平、不舒服感,那还好,最怕是明明很困扰,还是为了满足家人而去做,做不好,还得被责怪。

一日听电台节目,主持人一人饰演两角,以声音演绎一段父亲与年幼女儿的对话:
父:你爱妈妈吗?
女:爱
父:你希望妈妈开心吗?
女:是
父:那你是不是应该让妈妈开心?
女:……是……

戏只到这里,主持人说:“这就是现代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这是什么样的观念,大人怎么会认为小孩子有义务要让大人开心,大人又怎么可以把父母开心的责任放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这是错误的互动方式和家庭教育!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能力为你自己的开心做什么,孩子又拿来的能力?”这真的说的太棒了!

两三年前,我当关怀志工时,遇到一位单亲妈妈末期病人,她要求我去上某个激励课程,了却她想为她老师尽份力的心。我感为难,因为那不是我感兴趣的课程,想到课程现场就觉得焦虑和压力,而且课程费用超过我所能负担得起的,其他志工都建议我帮这个忙,圆满她心愿。我填好表格后,迟迟不愿交上。大家的话使我越来越感压力。后来,老师告诉我,在照顾别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那怕那是病人最后心愿,也勿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的事。所以,我婉拒了病人的“好意”,三个月后她离世了,我,不觉得我做错了。

有一个他,近日再被母亲施压,要他去探望病中手足,免遭亲友笑话,他母说她有生之年希望看到一家团圆,这一句话要他去实现,伦理道德的逼迫,环境里这位那位的微词,压力山大,他沉着,不断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在自尊和孝顺之间纠结。最后,他择了坚持,告诉他母:“会说三道四的人,肯定没用心来看我,二十多年来有求必应,我累了,我希望让你开心,但不是以这样的方式。”他说他想从自己做起,停止这种家庭中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孝顺”应该是一种由衷的态度,不是不合理的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用“自私”来形容拒绝奉献的人。可想想,要人家把自己放在后头,去成全别人的快乐,那他的快乐不重要吗?仗人多就是理吗?抑或只是一群人合起来的自私?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