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生命(一):傳說與真畫

書寫尼亞石洞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也許是因為它有冗長的歷史,也許是因為它有足夠豐富的大自然與人文內涵,也許是因為它充滿神秘而未解之謎。

交易人之洞:民間傳說似真似假
關於尼亞的一切,學者們做了很多的推測,但是他們從來不敢說那些推測百分之百準確,因為誰也沒有在一千七百萬年前生活過,誰也沒有親眼見證過尼亞的過去。因此,對於尼亞的一切,我都必須加上“可能”兩個字。


它是怎樣形成的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蘇比士山裡有一個土著村落,那裡的村民住在高腳長屋裡。有一天,村民決定建一棟更大的新長屋。按照傳統習俗,他們在蓋一棟房子前,必須以一名孩童做為獻祭品,新蓋的房屋才會穩固安全。村民選定長屋裡最貧窮的家庭的小男孩做犧牲品,小男孩無父無母,自幼與奶奶一起生活,村民趁奶奶不在家時把男孩捉走,活埋在新屋建築地的深坑裡。奶奶回家後,發現孫子不見了便四處尋找,後來她發看見村裡有隻新立的柱子,便知孫子已遭遇不測。悲痛欲絕的奶奶,升起憎恨心,於是她詛咒村民,要他們以命償命。奶奶連續五天五夜在房裡敲鼓施咒,村民被鼓聲吸引紛紛來到奶奶房外。這時天雲變色,一陣巨雷閃電從天降下,整座長屋在瞬間變成了一座石山,所有村民都變成了石柱。而老奶奶在巨變的前一刻在巫師兄弟的幫助下逃離村子。這可能就是尼亞石洞的由來。你信不?

它是天然緣建築
國家公園的木棧道將公園裡四個主要洞穴連結起來,從碼頭開始,步行2.9公里,先是到達交易者洞,接著到主洞和月亮洞,再步行三百米到壁畫洞。旅人沿著木棧道來到交易者洞外圍,左手邊是傾斜的石灰岩壁,右手邊是天然石柱,緩步前進感覺像是走在迎賓拱廊下。翠綠的攀爬植物纏繞在石柱上,它們仿佛是負責接待的使者,護送旅人到洞口,與拱門交接後,將旅人交給石洞,它們則止步於門前,通常不敢越界一步,只有少數的蕨類借太陽的一點光,在洞里有限的土層上生長。


交易者洞形狀像長屋,傾斜的洞頂,由外至內高度逐漸降低,高大堅硬的鐘乳石在洞口頂天立地,叫我聯想起希臘帕
特農神廟的巨柱。交易者洞這座天然的“綠建築”,不管是隔熱、通風、採光、水源、室內環境等方面,都具備極佳的條件。16世紀,遊獵的本南民族在鄰近的主洞發現了可食用的燕窩,逐發展出獨特採燕的技巧。每逢採燕季節,他們從遠地森林來到岩洞採燕,白天在主洞工作,晚上就在交易者洞休息。他們借洞頂為遮頂,依著洞壁在洞里搭建沒遮蓋的小棚屋作暫時的居所,一間間棚屋比鄰而建,與長屋多隔間的設計有些相似。除了作為暫時的居所之外,過去採燕人也和商賈在這裡進行燕窩交易,本南人以品質頂級的尼亞燕窩換取外商帶來的金屬、珠子、金錢等。交易者洞洞廳開闊、明亮,環境陰涼,買賣雙方在光照射下將物品品質看個清楚,對買賣雙方來說這裡都是一個好“商場”。

如今,交易者洞不再有買賣交易,70年代,現代人類社會的條規與管制改變了原本的作業方式,本南人也已定居在石洞附近的部落村莊裡,只有在採集季節才會來到石洞工作。無遮頂小棚屋因此被荒廢,氣候與時間一點一點偷走它們的容貌,現在只剩下鐵木木架還佇立在原地,表現它們的結實堅固。

交易者洞入口
洞頂形如拼圖零片的石塊
洞內荒廢的本南人小棚屋

它,石化古傳
順著這些木架,繼續往西口方向前進,光線逐漸減弱,這裡沒有棚屋。抬頭一看會發現,接近洞口的洞頂滿佈著形如拼圖零片的石塊,零片之間是深溝,這讓它們看起來像是倒立的石灰岩迷宮。而位於內部的洞頂有一根根鐘乳石往下“生長”,弱光與潮濕給了苔蘚附著生長的機會。石洞末端是一個像海灣那樣的弧形,沒有光照的區塊顯得陰暗,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有水形成的坑洞,還有風化作用形成的疙瘩。各種形狀的大石塊躺在地上,大自然在這裡擺了個石頭陣,旅人必須要通過這些石頭,才能達到通往出口的階梯。於是左腳和右腳在石頭間踏步,毫無頭緒尋找出路。

走出石陣,站在了階梯上,回身往洞內看,眼前這一幕撼動了我心。一塊塊石頭圍繞著中央的石柱,它們像是正在進行會議的眾人,又像是在樹下聽課的學生,場面好壯觀。然而,這時古傳卻在耳邊輕語:“村民紛紛來到房外,他們在瞬間變成了石頭”!想想整個交易者洞的格局,想想那些間隔小屋,那長廊,像極了長屋的佈局。在長屋裡最窮的人住在長屋最末端的小屋,這些石頭不就是在石洞的尾端嗎?天吶!難道傳說是真的?

古傳中村民化成了石頭
交易者洞景觀

黑布洞:如果墻會說話

它與她的相遇
1958年,由湯姆哈里遜領導的考古團隊,在尼亞石洞群主要考古基地挖掘出四萬年前的尼亞人頭蓋骨。同年,哈里遜的妻子芭芭拉也在黑布洞發現了另一樣震驚整個團隊,甚至全世界的古寶,而這件古寶無法被搬移到任何一個博物館裡保存。一直以來本南人甚少出入黑布洞,那裡的環境不適合燕子和蝙蝠居住,因此對他們而言黑布洞沒有可以作為經濟來源的資源,加上黑布洞處在地勢比較高的位置,爬升耗費體力,洞內地面凹凸不平且傾斜,不便於行,所以他們也不會沒事到那裡去。然而,對於考古人員來說,他們必須仔細觀察每一吋地方,不能錯過任何一個點。所以芭芭拉帶著手電筒穿過月亮洞,來到這個看起來一般的小洞。

芭芭拉在黑布洞洞口右手邊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高處角落,看見地面上有一些形狀像小船的殘舊木片堆放在墻下,她走近想看清楚木堆,但看不出什麼。等等,墻上一塊青一塊紅一塊灰的,好像有些線條,會不會又是遊客的惡搞的塗鴉?再仔細觀察,她發現那些紅色線條顏色有點褪了,不像是近代化學顏料,半月形的圖案與地上小木船相似……瞬間雷光閃電,她想起加里曼丹土著部落有“死亡船”的殯葬習俗,她屏息注視,發現“塗鴉”延伸超過50米。她知道這下不得了了,這是所有考古學家夢寐以求的發現,在此之前東南亞從未發現過史前古人壁畫,這是第一個!她轉身疾步跑回主洞考古基地。見到丈夫時,她淚流滿面,說不出話。她知道她畢生都不會忘記這一天。黑布洞因為這個大發現,後來改稱為壁畫洞。

它暗藏玄機
古人以畫來記錄和敘述自己的足跡或家庭的事跡,沒有紙筆的年代,墻壁就是紙張,石頭或植物顏料便是筆。看似毫無意義的塗鴉,並不是一種裝飾或藝術創作,而是宗教與信仰的信息。芭芭拉發現的壁畫長達60米,當時測定它已有將近一兩千年的歷史。那有些像人物、動物、長舟的壁畫,揭示了古老民族所持有的獨特文化與信仰。他們相信來世之說,認為長舟是引渡亡靈前往來世之門的媒介。因此他們製作木船棺具來安葬逝者。這些木棺與達雅人一直使用的長舟相似,船頭有動物的雕刻,只是規模比較小。

自然褪色的壁畫中有八艘死亡之船的夾板上畫著生命樹,這圖案加強說明了古人的生死觀。人形圖案似乎戴著頭飾或服裝,有些人物似乎有尾巴,考古學家的解讀認為,它們可能代表了舞者或是跳躍中的人,暗示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和達成生命之旅之後的人物形象,表明了從生到死的旅程。壁畫中也不乏一些動物形象圖案,包括:鱷魚、蝸牛、烏龜、四足動物、鳥類等。以我們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靈,因此這些動物圖騰很可能代表了保護或庇佑的請求。


古人穴居在主洞,將逝者安葬在僻靜的後山,兩個洞之間有一個距離約800米的黑洞通道,黑洞能避免外人進出打擾逝者的安息之地,同時也將生者與逝者的世界隔開,它是一個保護,也是一份尊敬。

黑布洞入口
芭芭拉於1958年發現的古人壁畫。
芭芭拉於1958年發現的古人壁畫。
壁畫藏在右邊籬笆處
除了60米長壁畫之外,洞內其他墻面也有零星壁畫。
黑布洞景觀
黑布洞景觀
黑布洞景觀

旅者的話:砂拉越土著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在過去,一切的古老生活智慧、傳統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都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傳一代,沒有任何可以證實其真實性的證據。所以,關於村民變石頭的故事,我們不知真假。也因為這樣,古人壁畫顯得十分珍貴與重要。不過無論如何,不管是傳說還是歷史,是真的還是虛構的,它們都是尼亞石洞的神秘色彩,為旅人的參觀增添了趣味。

報導/攝影:戴舒婷

Check Also

瀑布景色 美不胜收 武吉玛邦拓生态旅游

参与砂拉越产品体验– …